病请描述: “叶教授,这次膀胱镜检查看到有白斑,这是肿瘤复发吗?”最近三个月,叶教授门诊遇到了2位病情相似的既往得了膀胱癌、目前在定期复查膀胱镜的患者,拿着这次复查的膀胱镜结果,忧心忡忡地来到了门诊。 膀胱粘膜白斑是什么? 膀胱粘膜白斑的发病率相对比较低,1861年首次报道,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膀胱粘膜白斑多见于女性,好发年龄为50-70岁。近年随着泌尿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膀胱镜检查的清晰度、便捷性增加,以及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膀胱粘膜白斑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那膀胱粘膜白斑究竟是良性还是恶性呢?目前泌尿外科学术界并没有达成统一意见,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膀胱粘膜白斑是一种癌前病变,据统计,其癌变率为15%-20%。 其实粘膜白斑并不是膀胱特有的疾病,白斑可以发生在全身各处的粘膜,包括口腔、食管、胆囊、外阴、直肠的黏膜,膀胱粘膜白斑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确切,一般认为与长期慢性刺激、感染、梗阻、增生等病变有关。在慢性刺激或感染的作用下,膀胱移行上皮组织转化为鳞状上皮,表层角化,并有角化蛋白形成。一旦转分化的细胞进一步出现异常增殖,即有可能发生恶变,其中绝大多数为鳞状上皮癌,少数为鳞状细胞及移行细胞混合癌。 在膀胱镜下肉眼观察,膀胱粘膜白斑表现为膀胱粘膜上出现的灰白或灰色斑状隆起,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病变主要位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典型的膀胱镜检可见“飘雪征”,是大量脱落的上皮及角质碎片在水中游动,呈现暴雪景象。 膀胱粘膜白斑的治疗 膀胱粘膜白斑目前建议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正如之前所述,膀胱白斑属于癌前病变,首先去除诱发因素,治疗基础疾病,然后再考虑手术治疗、膀胱灌注以及综合治疗等。 1.非手术治疗:(1)去除可能的诱因,例如尿路感染、吓尿了梗阻等;(2)对症药物治疗,膀胱刺激征明显的患者可口服坦索罗辛、托特罗定等,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等。 2.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膀胱粘膜白斑的方法,主要以膀胱腔内手术为主,包括电切、电灼、汽化、激光等方法。其中经尿道膀胱粘膜白斑电切术是腔内手术疗法的经典手术方式,电切的范围应包括膀胱粘膜白斑及其周围2cm正常的膀胱黏膜,切除深度达到黏膜下层。其他方式,如等离子电切、激光应用在膀胱白斑治疗方面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虽然膀胱粘膜白斑并非恶性肿瘤,但其有癌变风险,所以如果在复查膀胱镜期间发现白斑样改变,需要引起重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很早就成立了膀胱肿瘤亚专业组,根据上海市申康中心市级医院统计数据显示,在叶定伟教授的领导下,膀胱癌手术量位列前茅,过去5年年均膀胱癌手术量近2000例,约占全上海市膀胱癌手术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在生存率上也同样出重,据统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74%,高于同期中国总体膀胱癌5年生存率71%。所以,在专业团队进行科学、规范的复查与随访,选择专业的医生团队,能够尽可能减少患者膀胱癌术后复发风险。
叶定伟 2023-07-04阅读量1792
病请描述:世界卫生组织将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牙齿是口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儿童体格、心智同步生长发育:早在胚胎6周,乳牙胚便形成;6月龄左右,萌出第一颗乳牙;2岁半左右,20颗乳牙萌出完全;6~7岁左右,恒牙逐渐取代乳牙;12岁左右,恒牙替换完成。从牙齿开始发育至恒牙列(由恒牙组成的牙列)建立的约12年内,是儿童口腔颜面部发育的关键期。为方便家长了解儿童牙齿生长发育情况,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家长应牢记以下几个关键数字。“1”:口腔“体检”,从第1颗乳牙萌出开始专家观点:第一次口腔健康检查不仅对婴儿口腔状况进行初次评估,建立婴儿的“口腔健康档案”,还可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口腔卫生指导。许多家长认为,宝宝的牙齿还没长全,没必要进行口腔健康检查,这是错误的。第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应由儿童口腔专科医生,在宝宝长出第一颗乳牙后的6个月内进行,最迟不超过1岁。检查过程中,医生会向家长询问宝宝的喂养方式、食物种类、饮食习惯等情况,并提供牙齿的生长发育、饮食营养、口腔习惯、口腔卫生等方面的预防性指导。此外,1岁内也是一些口腔黏膜疾病(如鹅口疮、疱疹性口炎、创伤性溃疡等)的好发期,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宝宝的口腔情况,必要时就医。1岁后,家长应每半年带宝宝做一次口腔健康检查,进行患龋风险评估。依照乳牙发育情况和宝宝的配合程度,医生会告知家长何时进行涂氟治疗(一般低风险患龋儿童每年2次,高风险儿童每年4次),以预防龋齿的发生。有研究显示,早期进行定期的口腔健康检查还可使孩子适应口腔科的就诊环境和检查过程,避免或减少牙科恐惧症的发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3”:不可错过的3个窝沟封闭关键期专家观点:不管是乳牙还是恒牙,在相应的关键期进行窝沟封闭,可预防60%~90%的蛀牙。所谓窝沟封闭,是在不磨除牙齿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清洁牙齿窝沟,用封闭剂(合成有机高分子树脂)涂布牙齿表面的深窝沟点隙,再经光照固化,形成一层保护性屏障,阻止致龋菌及酸性代谢产物对牙体的侵蚀,达到预防龋齿或阻止早期龋损进展的目的。窝沟封闭无痛无创、简单高效,且材料固化后无毒无害。刚萌出的乳磨牙(3~4岁)及年轻恒磨牙(6~7岁时的第一恒磨牙、11~13岁时的第二恒磨牙)窝沟清晰,而且较深,清洁困难,细菌容易滋生,最易患龋,应及时进行窝沟封闭治疗。牙齿刚完全萌出、尚未患龋时,是最理想的窝沟封闭治疗期。需要提醒的是,窝沟封闭只是封闭了难以清洁“死角”,并非一劳永逸。若孩子喜食含糖、含酸的食物,未能正确刷牙或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仍有患龋的可能。早晚有效刷牙和定期复查封闭剂的存留情况是十分重要的。“6”:关注终身不换的“六龄牙”专家观点:“六龄牙”一生只长一次,且牙面的窝沟点隙深,极易患龋。当孩子到了六岁左右开始换牙时,家长们应密切关注乳牙列后方是否有新的磨牙长出,为预防龋齿早做准备。第一恒磨牙在孩子6岁左右萌出,俗称“六龄牙”。六龄牙是口腔中萌出最早的恒牙,也是人一生中使用时间最长的恒牙,在咀嚼食物和维持正常咬合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六龄牙的萌出位置在第二乳磨牙的后方,萌出时,通常还没有乳牙脱落,因而不少家长易将六龄牙误认为乳牙,忽视了对六龄牙的保护,未及时进行窝沟封闭。临床上经常碰到六龄牙严重龋坏,出现疼痛才来就诊的患儿,此时,保存活髓是治疗的首要目标。若更严重,临床诊断为牙髓炎甚至根尖周炎,则常须根据病情进展,选择活髓切断术、牙髓再生术或根管治疗等操作来保留患牙。六龄牙若在未发育完全前过早失去牙髓活性,可能无法发挥正常的咀嚼承重功能,甚至出现折裂而提前拔除。“12”:部分错(牙合)畸形需在12岁前进行早期矫治专家观点:儿童正值颌面部生长发育高峰期,早期矫正对阻断错(牙合)畸形的发生发展、降低错(牙合)畸的严重程度,简化日后的治疗进程意义较大。绝大多数错(牙合)畸形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遗传因素或后天因素(如疾病、口腔不良习惯、替牙异常等)导致的牙齿、颌骨、颅面畸形。例如,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弓间关系异常,颌骨大小、形态、位置异常等。早期矫治指在儿童生长发育早期阶段,一般指乳牙列及糊混合牙列,即3.5岁到12岁之间的儿童,对已经表现出的错(牙合)畸形、畸形趋势及可能导致错(牙合)畸形的病因进行预防、阻断、矫治。儿童牙列的发育过程可分3个阶段,即乳牙列(6个月~6岁)、混合牙列(6~12岁)和恒牙列(12~15岁)阶段。针对不同牙列的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时机的正确把握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乳牙列的矫治最佳时机为4岁左右。混合牙列中的前牙反(牙合)(俗称“地包天”),应在恒切牙的牙根基本发育完成时进行,约8~9岁;颌面部畸形,如下颌后缩或(和)上颌前突、下颌前突或(和)上颌后缩的矫治最佳时机为生长高峰期前1~3年,约10~12岁。当第二恒磨牙萌出后,乳牙全部替换完毕,进入恒牙列阶段。此时,多数儿童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一般不列入早期矫正的范畴,属于常规综合正畸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正畸矫治有利也有弊。早期矫治可以充分利用生长发育潜力,选择较简单的矫治方法和矫治器,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疗效,降低某些错(牙合)畸形的治疗难度,有利于后期正畸治疗,并及时消除畸形,防止其带给孩子的身心伤害。但在早期矫治时,孩子的牙(牙合)关系正处于发育调整阶段,畸形特征表现不充分,易造成误诊(暂时性错(牙合))或过度矫治。到了青春期,孩子将迎来口腔软、硬组织发育的另一个高峰期,故畸形复发的可能性较大,矫治时间可能延长,往往需要双期矫治。此外,早期矫治的疗效主要依靠患儿及家长的配合,由于患儿年龄小,合作性差,矫治效果常难以保证。一般来说,不良习惯等所致的各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后牙锁(牙合)、个别牙严重错位、上下牙弓间关系错乱等,应尽早就医;对遗传因素所致的骨性畸形不宜盲目进行正畸治疗,应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待其成年后再进行正颌手术,或联合正畸治疗。
蒋备战 2021-06-02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