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儿童自闭症:沟通障碍与发展支持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除了社交困难外,还常常伴随着沟通障碍。本文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自闭症的沟通障碍,以及如何提供支持和干预措施,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第一部分:儿童自闭症可能面临的社交交往困难 儿童自闭症常常面临各种社交交往困难,包括以下方面: 1. 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儿童可能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图,如他人的笑容、眼神和肢体语言等。 2. 社交互动困难:儿童可能缺乏对同伴的兴趣,回避眼神接触,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3. 理解社交规则和非语言暗示:儿童可能难以理解社交规则和非语言暗示,如转换话题、等待自己的机会发言等。 第二部分:儿童自闭症可能面临的沟通障碍 儿童自闭症的沟通障碍表现多样,包括以下方面: 1. 语言发展延迟:一些儿童可能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延迟,可能表达能力受限,语言理解困难。 2. 语言重复和刻板用语:儿童可能反复重复某些词语、短语或句子,缺乏灵活的语言表达。 3. 社交用语和对话技巧的缺乏:儿童可能缺乏与他人进行有效对话的技巧,如回应他人的问题、分享兴趣等。 第三部分:自闭症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儿童自闭症对学习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以下方面: 1. 学习困难:由于沟通和社交困难,儿童可能在学校环境中遇到困难,需要特殊的教育支持和适应措施。 2. 注意力和执行功能困难:儿童可能在注意力集中、计划和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困难,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技能的发展。 3. 感觉过敏和调节困难:一些儿童可能对感官刺激过敏,如噪音、光线、触觉等,对学习和社交活动产生干扰。 第四部分:儿童自闭症的治疗和干预 儿童自闭症的治疗和干预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以下方面: 1. 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包括行为疗法、语言和沟通训练、社交技能培养等。 2. 特殊教育和个体化教学计划:儿童可能需要特殊教育服务,包括个体化教学计划、支持教育技术和资源等。 3.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来管理儿童自闭症的相关症状,如焦虑、注意力困难等。 第五部分:儿童自闭症的家庭支持和教育资源 儿童自闭症的家庭可以寻求以下支持和教育资源: 1. 家庭支持组织:加入儿童自闭症家庭支持组织,与其他家长分享经验、获取信息和资源。 2. 专业咨询和治疗:寻求专业医生和治疗师的帮助,了解更多关于儿童自闭症的信息和治疗建议。 3. 社区资源:探索当地社区的资源,如特殊教育服务、康复中心、社交技能培训等。 儿童自闭症的沟通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交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早期干预、个体化教育计划和家庭支持,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沟通和社交技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生长发育 2023-12-29阅读量1792
病请描述:了解儿童自闭症:理解这个谜一般的神经发育障碍 儿童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着儿童的社交交往、沟通能力和行为模式。本文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自闭症,包括其定义、症状、诊断方法和可能的原因。 第一部分: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影响了儿童的社交交往、沟通能力和行为模式。儿童自闭症是一个广谱的疾病,表现形式多样,严重程度也不同。一些儿童可能在社交互动、语言发展和行为表现上有明显困难,而其他儿童则可能表现出轻微的症状。 第二部分:自闭症的症状有哪些? 儿童自闭症的症状可以在早期儿童时期就被观察到。常见的症状包括: - 社交互动困难:儿童可能表现出对眼神接触的回避、缺乏兴趣与同伴互动、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等。 - 沟通障碍:儿童可能出现语言发展延迟、语言重复、语言理解困难等问题。一些儿童可能完全不会说话。 - 行为模式特点:儿童可能表现出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对环境的变化敏感,以及对特定事物强烈的兴趣和注意力。 - 感觉过敏:一些儿童可能对感官刺激(如声音、光线、触觉)过敏或过度敏感。 第三部分:自闭症是如何诊断的? 自闭症的诊断通常是通过多学科的评估和观察进行的。医生、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可能参与其中。诊断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 家庭和发育史评估:医生会询问家长有关孩子的发育历程、行为表现和家族病史等方面的问题。 - 观察和评估:医生会观察儿童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行为模式和感官特点,并使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来评估儿童的功能水平。 - 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情况,如听力问题、智力障碍等。 第四部分:自闭症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自闭症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共同作用。遗传因素在自闭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一些研究还发现,早期大脑发育异常和神经可塑性的改变可能与自闭症有关。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对儿童的社交、沟通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虽然自闭症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家长和医疗专家的合作可以帮助儿童获得适当的支持和干预措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生长发育 2023-12-29阅读量2065
病请描述:1.定义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Bladder,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征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instability,ordetrusoroveractivity),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一膀胱功能障碍。OAB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它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尿急是指一种突发、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被主观抑制而延迟排尿;急迫性尿失禁是指与尿急相伴随、或尿急后立即出现的尿失禁现象;尿频为一种主诉,指患者自觉每天排尿次数过于频繁。在主观感觉的基础上,成人排尿次数达到:日间≥8次,夜间≥2次,每次尿量<200ml时考虑为尿频。夜尿指患者≥2次/夜以上的、因尿意而排尿的主诉。OAB与下尿路征候群(lowerurinarytractsymptoms,LUTS)的鉴别点在于:OAB仅包含有储尿期症状,而LUTS既包括储尿期症状,也包括排尿期症状,如排尿困难等。2.病因及发病机制OAB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有以下四种:①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②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③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④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3.诊断3.1筛选性检查指一般患者都应该完成的检查项目。①病史:a.典型症状:包括排尿日记评估。b.相关症状:排尿困难、尿失禁、性功能、排便状况等。c.相关病史: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及治疗史;月经、生育、妇科疾病及治疗史;神经系统疾病及治疗史。②体检:a.-般体格检查。b.特殊体格检查: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女性生殖系统。③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血生化、血清PSA(男性40岁以上)。④泌尿外科特殊检查:尿流率、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包括剩余尿测定)。3.2选择性检查指特殊患者,如怀疑患者有某种病变存在,应该选择性完成的检查项目。①病原学检查:疑有泌尿或生殖系统炎症者应进行尿液、前列腺液、尿道及阴道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查。②细胞学检查:疑有尿路上皮肿瘤者进行尿液细胞学检查。③KUB、IVU、泌尿系内腔镜、CT或MRI检查:怀疑泌尿系其他疾病者。④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目的:进一步证实OAB,确定有无下尿路梗阻,评估逼尿肌功能。指征: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并非常规检查项目,但在以下情况时应进行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尿流率减低或剩余尿增多;首选治疗失败或出现尿潴留;在任何侵袭性治疗前;对筛选检查中发现的下尿路功能障碍需进一步评估。4.0AB诊治原则4.1首选治疗4.1.1膀胱训练(bladderdrill)方法一:延迟排尿,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ml;①治疗原理:重新学习和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打断精神因素的恶性循环;降低膀胱的敏感性。②适应证:尿急、尿频等OAB症状。③禁忌证:低顺应性膀胱,储尿期末膀胱压大于40cmH2O。④要求:切实按计划实施治疗。⑤配合措施:充分的思想工作;排尿日记;其它。方法二:定时排尿(timedvoiding);①目的:减少尿失禁次数,提高生活质量。②适应证:尿失禁严重,且难以控制者。③禁忌证:伴有严重尿频。方法三:生物反馈治疗;方法四:盆底肌训练;方法五:其他行为治疗:催眠疗法。4.1.2药物治疗①一线药物:托特罗定(toltero-dine):优点:为非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是目前对逼尿肌组织选择性作用最强的药物,且副作用较少,耐受性较好。问题:器官选择性作用还有待研究,还应进行剂型的给药途径改进,以减少副作用。②其他可选药物:其他M受体拮抗剂:奥昔布宁(Oxybutynin)、普鲁苯辛等。镇静、抗焦虑药:丙咪嗪、多虑平、安定等。钙通道阻断剂:异搏停、心痛定。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消炎痛。③其他药物:黄酮哌酯疗效不确切,中草药制剂尚缺乏可信的大宗试验报告。4.1.3改变首选治疗的指征①无效;②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或要求更换治疗方法;③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④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副作用;⑤治疗过程中尿流率明显下降或剩余尿量明显增多。4.2可选治疗4.2.1膀胱灌注辣椒辣素、RTX、透明质酸酶以上物质可参与膀胱感觉传入,灌注后降低膀胱感觉传入,对严重的膀胱感觉过敏者可试用。4.2.2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多点注射对严重的逼尿肌不稳定具有疗效。4.2.3神经调节骶神经电调节治疗,对部分顽固的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有效。4.2.4外科手术①手术指征:应严格掌握,仅适用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过小,且危害上尿路功能,经其他治疗无效者。②手术方法:逼尿肌横断术,膀胱自体扩大术,肠道膀胱扩大术,尿流改道术。4.2.5针灸治疗有资料显示,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穴针刺有助缓解症状。合并用药的指导原则:由于OAB病因不明,部分病人治疗效果不佳,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建议:①膀胱训练虽可单独施行,但与药物治疗合用更易为患者所接受;②在药物治疗中,在一线药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情况配合使用其它药物:对有明显神经衰弱、睡眠差及夜间尿频较重者增加镇静抗焦虑药物;对绝经后患者可试加用女性激素;对症状较重,尤其合并有显著逼尿肌不稳定者可配合使用1-2种不同治疗机理的逼尿肌收缩抑制剂;用药剂量可从较小的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直到出现疗效或副作用;用药时间不宜过短,一般应持续用药2周后评估疗效(出现副作用者除外),直至症状完全被控制后逐渐减量;③辣椒辣素、A型肉毒毒素等可选治疗仅在症状重、其他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使用;④外科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5.其他疾病中有关OAB症状的诊治原则OAB是一个独立的征候群,但在临床上,有许多疾病也可出现OAB症状,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BOO)、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各种原因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在这些疾病中,OAB症状可以是继发性的,也可能是与原发病伴存的症状,如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OAB症状。由于这些疾病中的OAB症状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为此,本诊治指南将介绍几种临床常见疾病的OAB症状的诊治原则,以期能为临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处理OAB症状,提供帮助。5.1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outflowobstruction,BOO)患者的OAB诊治要点常见病因:良性前列腺增生,女性膀胱颈梗阻等。①筛选检查:症状、Qmax、残余尿等。最大尿流率<15ml/s,剩余尿>50ml时考虑BOO。②选择性检查:充盈性膀胱压力测定及压力/流率测定,确定有无BOO、BOO的程度,以及逼尿肌功能。③治疗原则:a.针对膀胱出口梗阻的治疗。b.根据逼尿肌收缩功能状况制定相应的OAB症状治疗方法:逼尿肌收缩功能正常、增强或亢进者可适当辅助使用抗OAB的治疗;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者慎用抗OAB治疗。c.梗阻解除后OAB仍未缓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治疗可按OAB处理。5.2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OAB诊治原则常见病因:脑卒中,脊髓损伤和帕金森病等。诊治原则: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根据是否有BOO对OAB进行治疗:原发病稳定,无下尿路梗阻的OAB,诊治原则同OAB。③有BOO者按BOO的诊治原则进行处理。5.3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患者的OAB诊治原则5.3.1筛选检查发现以下情况者应怀疑可能同时存在压力性尿失禁①病史提示既有急迫性尿失禁,又有压力性尿失禁表现。②生育前后和绝经前后控尿功能出现明显变化。③如压力性和急迫性两种尿失禁症状兼有。④女性盆腔器官膨出。5.3.2选择性检查①体检:膀胱颈抬举试验和棉签试验。②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测压,腹压漏尿点压或尿道压力描记。③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关闭情况、下移或活动情况。检查目的在于确定是否合并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确定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程度。5.3.3治疗原则①以OAB为主要症状者首选抗OAB治疗。②OAB解除后,压力性尿失禁仍严重者,采用针对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治疗。5.4逼尿肌收缩力受损患者的OAB诊治原则5.4.1筛选检查发现以下情况应高度怀疑OAB伴逼尿肌收缩力受损①排尿困难症状。②存在明显影响逼尿肌功能的疾病,如糖尿病和脑卒中等。③有逼尿肌功能可能受损的指征,如肛门括约肌松弛和会阴部感觉明显减退等。④最大尿流率<10ml/s,且图形低平。⑤排尿困难严重,尿流率明显减低或有大量剩余尿,但前列腺不大者。5.4.2选择性检查诊断标准①压力一流率测定提示低压-低流。②无膀胱出口梗阻。5.4.3一线治疗①排尿训练,定时排尿。②在检测剩余尿基础上适当使用抗OAB药物。③辅助压腹排尿。④必要时采用间歇性导尿或其他治疗。⑤可加用α受体阻断剂,降低膀胱出口阻力。5.4.4二线治疗①骶神经电调节治疗。②暂时性或永久性尿流改道。5.5其他除前述几种疾病外,还有许多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都可引起或伴随OAB征候群。如急、慢性泌尿系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急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肿瘤、膀胱结石、膀胱及前列腺手术后膀胱痉挛等。虽然这些膀胱局部病变不称为OAB,但在控制和解除膀胱局部病变后,仍可使用本原则指导治疗,以缓解OAB症状。诊治原则: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使用抗OAB药物,以缓解症状。
吴玉伟 2020-12-03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1.什么是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 ,PE)?早泄的定义目前尚存在争议。以往早泄通常是以射精潜伏期或以女性是否能达到性高潮为判断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并不令人满意。2008年国际性医学学会第-次采用循证医学定义早泄,指出早泄是一种性功能障碍, 有如下特点: ①射精往往或总是在插人阴道1分钟左右发生; ②多次或每次插人阴道后,没有延长射精的能力; ③有消极的后果,如烦恼、痛苦沮丧和(或)避免性的亲密接触等。 考虑到个体化的差异,这一标准仍然不能鉴别有无早泄。还要综合考虑患者对射精的控制能力和夫妻双方是否能够达到性满足。 2.早泄的发病率如何?NHSLS (美国)研究显示,按不同年龄分组,早泄患病率分别为30%(18 -29岁),32%(30 -39 岁),28%(40 -49 岁)和55%(50 -59 岁)。 3.早泄的病因有哪些?病因不明确。生理心理学假说如焦虑、阴茎头过于敏感,5 - HT 受体功能障碍。目前支持上述理论的资料也有限。有些观点认为,早泄的原因大都是心理性的,如因不正当的性意识或性行为遭受的性心理创伤,产生自罪感、缺乏对性生活的自信感等。除了精神心理性异常,有些人还可能会存在神经病理性器质性病变,如阴茎感觉过敏或感觉神经兴奋性增高,以至于射精功能调节障碍而导致早泄。此外,一些外生殖器或尿道疾病如包皮龟头炎、前列腺炎等也可能会影响射精时间。 4.早泄有哪些危险因素?(1)勃起功能障碍(ED)中伴随焦虑较多,PE的比例也较高。但和ED不同,PE发生率与年龄不相关。(2)种族 在黑人、西班牙裔男子和伊斯兰人更常见。(3)教育 在教育程度低发病偏高。(4)其他 遗传、全身健康不佳、肥胖、慢性前列腺炎、甲状腺激素紊乱,心理因素、和压力过大,有性经历创伤史等。 5.早泄有哪些类型?早泄分为原发性早泄、继发性早泄、自然变异性早泄、早泄样射精功能障碍。(1)原发性早泄:是指从第一一次性生活 开始时就发生早泄,并且在以后的性生活中持续发生。这种早泄多见,射精潜伏期常<1-2分钟。(2)继发性早泄:指过去曾有过段时间正常射精功能的男性,以后突然出现或逐渐出现早泄。(3)自然变异性早泄:反复不规律出现的过早射精,是一种性行为的正常变异。(4)早泄样射精功能障碍:性交之始即行排精,甚至性交前即泄精,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为其主要表现。 6.早泄如何诊断?根据病史和性生活史即可判断。若考虑PE,再以原发性或继发性归类。留意是为情境性(特定环境或特定伴侣)还是持续出现。注意其射精潜伏期,性刺激强弱,对生活质量影响,以及有无不当使用药物和毒品。
叶臻 2019-12-15阅读量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