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54岁的张女士,由于尿频、尿急、夜尿还尿失禁来就诊,当问到她的症状的时候,表示非常痛苦“白天不到一小时就要上厕所,晚上更是痛苦,1个多小时就要尿,有时刚睡着就要起来,夜尿已经折磨的人抑郁了。除了尿频还有尿急跟尿失禁,感觉到尿意就要立即上厕所,经常跑不到厕所就尿裤子了。有时尿意来的很急,听见水声就想尿……” 张女士属于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这些症状她都有。 为什么会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 1、膀胱感觉过敏:若膀胱感觉过敏,可能会因为尿液刺激,在膀胱中尿液较少时就出现排尿的欲望,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2、尿道功能异常:若存在前列腺炎或其他疾病,可能会导致膀胱邻近组织的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 3、神经中枢传递异常:神经中枢传递异常可能会导致膀胱传入神经功能障碍,使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四种方法可以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 生活方式改变及膀胱训练 1.生活方式的指导,通过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减肥,控制液体摄入量,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可以改善患者症状。 2.膀胱训练,膀胱训练的方法一为延迟排尿,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毫升。治疗原理是重新学习和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打断精神因素的恶性循环,降低膀胱的敏感性。 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 一般是M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逼尿肌收缩,而缓解尿频、尿急,临床上有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药物主要是针对各种征状对症下药,从而舒缓膀胱过度活跃症的征状。 骶神经调控已经成为外科首选疗法 骶神经调控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是治疗多种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为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对部分通过常规治疗不能很好的改善症状,或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顽固的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患疗效显著。 该疗法使用一个可植入的神经刺激器和电极,通过刺激骶神经,调节与排尿排便相关的膀胱、结直肠、括约肌和盆底的神经反射,使异常的神经反射重新到达平衡,从而安全而有效地控制排尿排便功能障碍的症状。 骶神经调控术分为两个阶段: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先进行第一阶段,即体验测试阶段,电极置入骶孔,外接调控设备,体验期1-2周;如果体验期症状改善效果满意,再进行第二阶段手术。 膀胱肉毒素注射 膀胱注射肉毒素是把A型肉毒杆菌注射到膀胱的肌肉里,阻止膀胱神经的传导,使膀胱逼尿肌失去收缩力,能够使症状改善80%,一般有效时间4~6个月。但是膀胱注射肉毒素最大的缺点是注射之后会引起排尿困难,所以肉毒素注射是需要尿控医生严格计算进行注射的。
李旭东 2024-08-30阅读量1386
病请描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医生们较为关注的疾病,尤其是春节过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比平日更高。糖尿病患者应当及时进行复查,以确保身体健康状况的稳定。 糖尿病可怕的是并发症,主要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等,治疗原则主要是纠正病理生理缺陷,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控制血糖,抗感染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如果出现黑朦、晕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防止发生不可逆的影响。 慢性并发症则常见于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可能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部位。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总体原则是以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调节血脂、饮食治疗、纠正脂代谢紊乱为主。具体来说,糖尿病可能导致以下几种慢性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人容易出现心血管类疾病,这种并发症会直接威胁到生命,特别是女性糖尿病患者。 感觉神经过敏:这也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包含麻木、感觉过敏、疼痛等症状。 糖尿病足:这是由糖尿病血管病变或疾病感染引起的,如果控制不及时,轻者可能截肢,重者可能直接威胁到生命。 白内障:糖尿病会影响眼睛,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白内障,导致视力模糊,长时间未得到控制还可能导致失明。 脑血栓: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糖含量较高,使得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引发脑血栓。 此外,糖尿病并发症还可能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疲劳、体重下降、视力模糊、感染易发等症状。 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运动:适当运动可以预防发胖,因为肥胖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脏器代谢功能。 饮食:控制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应避免食用会导致血糖升高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甜食和高淀粉食物。应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并选择低糖水果。 药物使用:正确使用降糖药物非常重要。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请注意,以上仅为糖尿病并发症的一般情况,具体的并发症和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接受医疗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管理。 那么具体都需要完善哪些检查呢? 01血糖水平 可以通过自我血糖监测和动态血糖监测评估血糖波动程度。日常的血糖监测可以评估餐前、餐后高血糖及生活事件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同时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02糖化血红蛋白 可以间接反映患者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可作为预测慢性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大于7%,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高,需多注意饮食和运动,及时寻求医生帮助,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能需要住院排查。 03血脂系列 糖尿病患者常伴发脂代谢紊乱,以高甘油三酯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主,这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及早发现糖脂代谢紊乱并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 04肝肾功能 可以评估糖尿病对肝肾功能是否造成损伤,明确肝肾功能受损的原因,判断预后以及药物疗效,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作用。 05尿常规 需要关注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尿糖阳性往往提示血糖过高或肾脏受损。尿酮体阳性合并尿糖阳性、高血糖时提示糖尿病酮症可能性大,应尽快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尿蛋白阳性提示肾脏受损,若合并尿中白细胞多,则尿路感染可能性大。尿微量白蛋白可用于筛查早期糖尿病肾病。 06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及造影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更为,糖尿病一旦合并神经病变,会对疼痛不敏感,难以察觉身体的不适,可能会失去最佳救治时机。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做心脏相关检查,有“糖心共治”的意识。 07颈动脉超声、下肢动脉血管超声 早期发现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键。血管超声方便、简单、无创,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内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是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及糖尿病足等疾病发生的必要检查。
微医健康 2024-04-01阅读量1875
病请描述:1.定义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Bladder,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征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instability,ordetrusoroveractivity),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一膀胱功能障碍。OAB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它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尿急是指一种突发、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被主观抑制而延迟排尿;急迫性尿失禁是指与尿急相伴随、或尿急后立即出现的尿失禁现象;尿频为一种主诉,指患者自觉每天排尿次数过于频繁。在主观感觉的基础上,成人排尿次数达到:日间≥8次,夜间≥2次,每次尿量<200ml时考虑为尿频。夜尿指患者≥2次/夜以上的、因尿意而排尿的主诉。OAB与下尿路征候群(lowerurinarytractsymptoms,LUTS)的鉴别点在于:OAB仅包含有储尿期症状,而LUTS既包括储尿期症状,也包括排尿期症状,如排尿困难等。2.病因及发病机制OAB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有以下四种:①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②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③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④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3.诊断3.1筛选性检查指一般患者都应该完成的检查项目。①病史:a.典型症状:包括排尿日记评估。b.相关症状:排尿困难、尿失禁、性功能、排便状况等。c.相关病史: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及治疗史;月经、生育、妇科疾病及治疗史;神经系统疾病及治疗史。②体检:a.-般体格检查。b.特殊体格检查: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女性生殖系统。③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血生化、血清PSA(男性40岁以上)。④泌尿外科特殊检查:尿流率、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包括剩余尿测定)。3.2选择性检查指特殊患者,如怀疑患者有某种病变存在,应该选择性完成的检查项目。①病原学检查:疑有泌尿或生殖系统炎症者应进行尿液、前列腺液、尿道及阴道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查。②细胞学检查:疑有尿路上皮肿瘤者进行尿液细胞学检查。③KUB、IVU、泌尿系内腔镜、CT或MRI检查:怀疑泌尿系其他疾病者。④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目的:进一步证实OAB,确定有无下尿路梗阻,评估逼尿肌功能。指征: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并非常规检查项目,但在以下情况时应进行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尿流率减低或剩余尿增多;首选治疗失败或出现尿潴留;在任何侵袭性治疗前;对筛选检查中发现的下尿路功能障碍需进一步评估。4.0AB诊治原则4.1首选治疗4.1.1膀胱训练(bladderdrill)方法一:延迟排尿,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ml;①治疗原理:重新学习和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打断精神因素的恶性循环;降低膀胱的敏感性。②适应证:尿急、尿频等OAB症状。③禁忌证:低顺应性膀胱,储尿期末膀胱压大于40cmH2O。④要求:切实按计划实施治疗。⑤配合措施:充分的思想工作;排尿日记;其它。方法二:定时排尿(timedvoiding);①目的:减少尿失禁次数,提高生活质量。②适应证:尿失禁严重,且难以控制者。③禁忌证:伴有严重尿频。方法三:生物反馈治疗;方法四:盆底肌训练;方法五:其他行为治疗:催眠疗法。4.1.2药物治疗①一线药物:托特罗定(toltero-dine):优点:为非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是目前对逼尿肌组织选择性作用最强的药物,且副作用较少,耐受性较好。问题:器官选择性作用还有待研究,还应进行剂型的给药途径改进,以减少副作用。②其他可选药物:其他M受体拮抗剂:奥昔布宁(Oxybutynin)、普鲁苯辛等。镇静、抗焦虑药:丙咪嗪、多虑平、安定等。钙通道阻断剂:异搏停、心痛定。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消炎痛。③其他药物:黄酮哌酯疗效不确切,中草药制剂尚缺乏可信的大宗试验报告。4.1.3改变首选治疗的指征①无效;②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或要求更换治疗方法;③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④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副作用;⑤治疗过程中尿流率明显下降或剩余尿量明显增多。4.2可选治疗4.2.1膀胱灌注辣椒辣素、RTX、透明质酸酶以上物质可参与膀胱感觉传入,灌注后降低膀胱感觉传入,对严重的膀胱感觉过敏者可试用。4.2.2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多点注射对严重的逼尿肌不稳定具有疗效。4.2.3神经调节骶神经电调节治疗,对部分顽固的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有效。4.2.4外科手术①手术指征:应严格掌握,仅适用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过小,且危害上尿路功能,经其他治疗无效者。②手术方法:逼尿肌横断术,膀胱自体扩大术,肠道膀胱扩大术,尿流改道术。4.2.5针灸治疗有资料显示,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穴针刺有助缓解症状。合并用药的指导原则:由于OAB病因不明,部分病人治疗效果不佳,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建议:①膀胱训练虽可单独施行,但与药物治疗合用更易为患者所接受;②在药物治疗中,在一线药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情况配合使用其它药物:对有明显神经衰弱、睡眠差及夜间尿频较重者增加镇静抗焦虑药物;对绝经后患者可试加用女性激素;对症状较重,尤其合并有显著逼尿肌不稳定者可配合使用1-2种不同治疗机理的逼尿肌收缩抑制剂;用药剂量可从较小的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直到出现疗效或副作用;用药时间不宜过短,一般应持续用药2周后评估疗效(出现副作用者除外),直至症状完全被控制后逐渐减量;③辣椒辣素、A型肉毒毒素等可选治疗仅在症状重、其他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使用;④外科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5.其他疾病中有关OAB症状的诊治原则OAB是一个独立的征候群,但在临床上,有许多疾病也可出现OAB症状,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BOO)、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各种原因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在这些疾病中,OAB症状可以是继发性的,也可能是与原发病伴存的症状,如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OAB症状。由于这些疾病中的OAB症状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为此,本诊治指南将介绍几种临床常见疾病的OAB症状的诊治原则,以期能为临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处理OAB症状,提供帮助。5.1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outflowobstruction,BOO)患者的OAB诊治要点常见病因:良性前列腺增生,女性膀胱颈梗阻等。①筛选检查:症状、Qmax、残余尿等。最大尿流率<15ml/s,剩余尿>50ml时考虑BOO。②选择性检查:充盈性膀胱压力测定及压力/流率测定,确定有无BOO、BOO的程度,以及逼尿肌功能。③治疗原则:a.针对膀胱出口梗阻的治疗。b.根据逼尿肌收缩功能状况制定相应的OAB症状治疗方法:逼尿肌收缩功能正常、增强或亢进者可适当辅助使用抗OAB的治疗;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者慎用抗OAB治疗。c.梗阻解除后OAB仍未缓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治疗可按OAB处理。5.2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OAB诊治原则常见病因:脑卒中,脊髓损伤和帕金森病等。诊治原则: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根据是否有BOO对OAB进行治疗:原发病稳定,无下尿路梗阻的OAB,诊治原则同OAB。③有BOO者按BOO的诊治原则进行处理。5.3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患者的OAB诊治原则5.3.1筛选检查发现以下情况者应怀疑可能同时存在压力性尿失禁①病史提示既有急迫性尿失禁,又有压力性尿失禁表现。②生育前后和绝经前后控尿功能出现明显变化。③如压力性和急迫性两种尿失禁症状兼有。④女性盆腔器官膨出。5.3.2选择性检查①体检:膀胱颈抬举试验和棉签试验。②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测压,腹压漏尿点压或尿道压力描记。③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关闭情况、下移或活动情况。检查目的在于确定是否合并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确定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程度。5.3.3治疗原则①以OAB为主要症状者首选抗OAB治疗。②OAB解除后,压力性尿失禁仍严重者,采用针对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治疗。5.4逼尿肌收缩力受损患者的OAB诊治原则5.4.1筛选检查发现以下情况应高度怀疑OAB伴逼尿肌收缩力受损①排尿困难症状。②存在明显影响逼尿肌功能的疾病,如糖尿病和脑卒中等。③有逼尿肌功能可能受损的指征,如肛门括约肌松弛和会阴部感觉明显减退等。④最大尿流率<10ml/s,且图形低平。⑤排尿困难严重,尿流率明显减低或有大量剩余尿,但前列腺不大者。5.4.2选择性检查诊断标准①压力一流率测定提示低压-低流。②无膀胱出口梗阻。5.4.3一线治疗①排尿训练,定时排尿。②在检测剩余尿基础上适当使用抗OAB药物。③辅助压腹排尿。④必要时采用间歇性导尿或其他治疗。⑤可加用α受体阻断剂,降低膀胱出口阻力。5.4.4二线治疗①骶神经电调节治疗。②暂时性或永久性尿流改道。5.5其他除前述几种疾病外,还有许多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都可引起或伴随OAB征候群。如急、慢性泌尿系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急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肿瘤、膀胱结石、膀胱及前列腺手术后膀胱痉挛等。虽然这些膀胱局部病变不称为OAB,但在控制和解除膀胱局部病变后,仍可使用本原则指导治疗,以缓解OAB症状。诊治原则: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使用抗OAB药物,以缓解症状。
吴玉伟 2020-12-03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