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儿童扁平足:确诊、治疗和可能的影响 儿童扁平足是许多孩子常见的足部问题之一。了解儿童扁平足的确诊方法、治疗选择以及可能的影响,有助于家长更好地管理和关注孩子的足部健康。 问题1:如何确诊儿童扁平足? 确诊儿童扁平足通常需要医疗专业人员进行评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确诊方法: -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观察孩子的足部,检查足弓的形状和高度。他们还可能观察孩子行走或站立时的足部姿势。 - 足部压力分析:通过使用特殊的压力分析系统,医生可以评估孩子的足部负荷分布,以确定足弓的支撑情况。 - X射线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X射线检查,以评估足部骨骼结构和关节情况。 问题2:有哪些治疗儿童扁平足的方法? 治疗儿童扁平足的方法因孩子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 观察和监测:对于轻度的扁平足,医生可能会建议观察和监测孩子的足部发展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干预。 - 物理治疗:通过物理治疗,如足部肌肉和韧带的锻炼、伸展运动和理疗,可以加强足部的支撑结构和改善足弓的形态。 - 矫形鞋垫或支撑物: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矫形鞋垫或足弓支撑物,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减轻足部不适。 -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其他药物来缓解足部疼痛和炎症。 - 外科手术:对于极少数严重病例,当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医生可能会考虑外科手术来重建足部的支撑结构。 问题3:儿童扁平足对孩子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儿童扁平足可能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产生一些影响,包括: - 足部不适和疼痛:扁平足可能导致足部的不适和疼痛,影响孩子的行走、运动和参与体育活动。 - 运动能力受限:孩子可能因为足部不适而在体育活动中受限,影响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参与度。 - 姿势问题:扁平足可能导致孩子的姿势不稳定,增加其他骨骼和关节问题的风险。 - 心理影响:孩子可能因为足部问题而感到自卑或不安,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问题4:儿童扁平足是否会自行恢复?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轻度的扁平足可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恢复。随着骨骼、肌肉和韧带的发育,足部的结构可能会逐渐改善。然而,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扁平足可能会持续存在或加重,需要适当的治疗和管理。 问题5:儿童扁平足是否会导致其他足部问题? 儿童扁平足本身可能不会直接导致其他足部问题,但如果未得到适当的管理和治疗,可能会增加其他足部问题的风险。例如,扁平足可能导致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踝关节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对于有扁平足的孩子,及时的干预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扁平足是常见的足部问题,了解其确诊方法、治疗选择以及可能的影响对于家长至关重要。如果您的孩子被诊断出扁平足或出现足部不适和相关症状,建议咨询医疗专业人员以获取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通过适当的关注和治疗,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症状,促进足部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生长发育 2023-12-29阅读量3131
病请描述:一、诊断扁平足是指足弓低平或消失的足部畸形。在儿童期,扁平足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疼痛、疲劳、步态异常等问题。因此,对于扁平足的儿童,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确定其严重程度和类型。1. 体格检查:包括足部外观、足底轮廓、足底筋膜紧张度、踝关节活动度等。同时,我们需要观察孩子的步态,了解其是否有疼痛、疲劳等症状。2. X光检查:通过X光检查可以了解足弓高度、关节排列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扁平足的类型和程度。3. 康复评估:包括身体姿势、步态、肌力等,以评估孩子的整体健康状况。 二、矫正康复对于轻度至中度的扁平足儿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康复方法:1. 调整鞋垫:选择柔软、厚实的鞋垫,以缓冲足底压力,改善足底血液循环。2. 锻炼足底肌肉:鼓励孩子进行足底肌肉锻炼,如提踵训练、跳绳等,以增强足底肌肉力量。3. 调整站立和坐姿:教导孩子正确的站立和坐姿,以减轻足弓负担。4. 矫形鞋或鞋垫:对于重度扁平足儿童,我们可以根据X光检查结果,定制矫形鞋或鞋垫,以改善足弓高度。此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家庭疗法:1. 温水泡脚:每天用温水泡脚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足底筋膜紧张。2. 按摩足底:轻轻按摩足底筋膜、肌肉和关节,以放松肌肉、缓解疼痛。3. 赤足行走:让孩子赤足行走,可以锻炼足底肌肉,提高足弓弹性。 然而,对于重度扁平足儿童,单纯的矫正康复可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此时我们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三、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扁平足的目的在于改善足弓高度、纠正关节排列异常等。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1. 软组织手术:包括跖腱膜切断术、跗骨管减压术等,以松解足底筋膜和韧带,增加足弓高度。2. 骨性手术:包括楔形跟骨削骨术、跖骨头内移术等,以调整关节排列,改善足弓高度。3. 综合手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用软组织手术和骨性手术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扁平足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效果。同时,家长需要了解手术风险、术后康复等事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四、预防与保健预防扁平足及其相关问题,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 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保证孩子营养均衡、充足睡眠、适当运动等,以促进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2. 选择合适的鞋子:根据孩子的脚型和活动量,选择透气性好、支撑力强、软硬适中的鞋子,以保护孩子的脚部健康。3.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检查,包括步态、肌力、关节活动度等,以便及早发现扁平足及其相关问题。4. 合理运动: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肌肉力量,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总之,扁平足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问题,但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度担心。家长需要了解其诊断、矫正康复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知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预防和保健工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生长发育 2023-12-12阅读量1937
病请描述:大多数膝关节疼痛的患者都认为,膝关节的疼痛仅与膝盖有关。然而,研究表明,膝关节相关疾病(如膝骨关节炎)常常因为力线异常导致,最常见力线异常的原因之一是足部姿势异常,包括扁平足和足外翻。足部支撑身体,对人体行走和运动起到关键意义,足部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下肢力线紊乱,影响膝关节、髋关节、脊柱等。那么足外翻是怎么引起膝痛的呢,又该如何治疗呢? 什么是足外翻? 足外翻,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导致足内外侧力量不平衡,从而导致足部呈外翻位(脚掌向外翻)的现象。足外翻会导致跟骨外移,距骨头向内半脱位,足弓内缘降低,甚至还会造成膝外翻(X形腿)。 正常足与不同足部异常姿势对比 (脚后跟视角) 足外翻有哪些类型? 先天性足外翻:是指由于先天发育异常造成的足外翻,如出生后踝关节两侧肌肉力量不平衡,如脑瘫患儿下肢神经受损引起的足外翻等。 后天性足外翻:多为后天疾病或外伤导致足踝部骨骼或者肌肉软组织出现异常,或者下肢力线异常导致出现足外翻。 足外翻有哪些常见表现? 主要表现为行走时足部向外侧翻转,下肢力线和足部力线不一致,足弓下降或塌陷,脚踝内侧较脚踝外侧略低。 足外翻表现 足外翻为什么能造成膝关节疼痛? 足弓塌陷:足外翻伴足弓塌陷会导致足底大面积触地,足弓减震作用降低,行走运动时产生的冲击震荡直接影响膝关节,长久后就会导致膝关节磨损,引发膝关节疼痛。 下肢力线异常:足外翻患者往往踝关节受力不均,继发下肢力线传导的异常,如足部过分旋前会导致胫骨内旋、髌骨向内偏移,影响膝关节的机械应力,导致膝关节韧带过度拉伸,膝关节软骨磨损加重,甚至会导致关节面的不平和骨性关节炎,产生膝关节疼痛。 足外翻伴膝关节疼痛 治疗:3D打印鞋垫干预足外翻伴膝关节疼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接诊中心戴尅戎院士、王金武教授团队通过3D足部扫描、足底压力及人体生物力学特征,对足外翻导致的膝痛患者个性化设计矫形鞋垫。通过3D打印矫形鞋垫干预足外翻伴膝关节疼痛,重新分布足底压力、调整足弓位置和角度,纠正下肢不正确的力线模式,改善膝关节机械应力,从而改善足外翻和减轻膝关节疼痛。鞋垫各区域设计不同的力学载荷系数,不同密度和粗细的网状结构,在满足基本力学性能的同时,也起到部分缓冲作用,从而减小地面冲击力,对人体下肢骨关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D打印鞋垫适配 左:患者穿戴鞋垫治疗前;右:患者穿戴鞋垫治疗后 患者足踝力线、足外翻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Ohi, H, Iijima, H, Aoyama, T, et al. Association of frontal plane knee alignment with foot posture in patients with medial knee osteoarthritis.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017, 18(1): 246. [2] Van Gheluwe B, Kirby KA, Hagman F. Effects of simulated genu valgum and genu varum on ground reaction forces and subtalar joint function during gait. J Am Podiatr Med Assoc. 2005, 95(6): 531–541. [3] Duivenvoorden, T, Brouwer, R. W, van Raaij, et al. Braces and orthoses for treating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5, 2015(3): CD004020.
王金武 2023-11-15阅读量1769
病请描述:秋冬季,儿童过敏性紫癜多发,请及时就医! 病例介绍 小言(化名)一早起床就和妈妈说脚疼。妈妈一看,怎么脚踝肿的像馒头一样,腿上还有一块块的红斑,疼的不能走路。父母俩人赶紧带孩子到县医院看病,县医院医师说孩子要住院,爸爸妈妈更着急了,连夜就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厦门市儿童医院)急诊科,急诊医师一看,你们家孩子这是关节型过敏性紫癜,住院去治疗好一点。就这样,小言住进了厦门市儿童医院肾脏病专科病房。经过治疗,腿部疼痛慢慢缓解,腿上的红斑逐渐消退,脚踝肿胀消失。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出院了。 什么是过敏性紫癜? 造成小言如此痛苦的过敏性紫癜是什么呢?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全身中小血管炎,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皮疹,常伴关节、消化道及肾脏等多系统器官损害。2-6岁的孩子发病率高,其中4-6岁发病率最高,冬秋季比较多发。 过敏性紫癜的症状是什么? 怎么知道得了过敏性紫癜呢?这个疾病有4个主要脏器损害和表现。1、皮疹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双下肢压之不退皮疹,也可见于阴囊、阴茎、手掌及足底处,部分血管神经性水肿。2、关节症状:表现为关节肿痛,主要于双下肢,多踝关节及膝关节。3、胃肠道表现:表现腹痛,可伴有呕血、便血表现,重者大量出血、肠梗阻、肠套叠及肠穿孔。4、肾脏损害:表现血尿、泡沫尿,高血压可单发或合并肾脏病变,严重的可出现急性肾衰竭。少数有头痛、心肌炎等表现,发生率低。 皮肤、关节、胃肠道症状在急性期可能表现很重且易反复,家属可能会很紧张,但上述症状治疗后都可以治愈,不留皮肤沉着、关节畸形等后遗症。但要警惕合并肾脏损害,肾损伤可能表现单纯的血尿、蛋白尿,也可表现急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所以得过敏性紫癜的孩子,医生都会交代家长定期查尿常规,一般肾损伤会发生在过敏性紫癜后半年后发生,90%的肾损伤发生在2个月内,所以规律随访尿常规是极为重要的。 双下肢皮疹阴茎、阴囊皮疹 过敏性紫癜的病因是什么? 生病后每位家长肯定最关心孩子为什么生病?但遗憾的是,过敏性紫癜的病因至今未明,目前发现原因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1、感染:感冒常常是过敏性紫癜的触发因素,链球菌感染是最多见的。2、疫苗接种:有科学家文献报道疫苗接种也可能诱发过敏性紫癜。3、食物和药物因素:约1/4患者与鱼、虾类过敏有关,有个案文献报道某些药物可能诱发过敏性紫癜发生。4、遗传因素:过敏性紫癜存在遗传好发倾向。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有哪些? 过敏性紫癜怎么治疗?孩子需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双下肢血管压力,急性期需适当控制饮食,当肠道功能恢复后,可恢复正常饮食。感染是过敏性紫癜的可能诱因,治疗蛀牙等隐匿性的感染能减少复发。 过敏性紫癜一般以对症治疗、减轻疼痛为主。当过敏性紫癜合并关节、严重消化道症状时,使用激素治疗,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缩短关节症状持续时间,缩短腹痛持续时间。但激素不能预防过敏性紫癜的复发,也不能降低过敏性紫癜肾炎发生的概率。 总结: 总的来说,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因素众多且复杂,在冬秋季节高发,会表现红色皮疹、关节肿痛、不同程度的腹痛,急性期表现可能很重,但这些症状都是可以治愈的,并且不会留下后遗症,所以家属不用紧张,发现症状需要及时就医。但必须遵医嘱定期复查尿常规,一般前2个月要每1-2周查一次尿常规,过敏性紫癜合并肾脏损害可轻可重,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黎书,王峥.儿童过敏性紫癜诊疗指南解读[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0(06):733-736. 吴小川,唐雪梅,胡坚,张秋业,黄建萍,李永柏.儿童过敏性紫癜循证诊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07):502-507.
曾锦华 2023-02-09阅读量3951
病请描述:骨迁移也叫外支架骨迁移,是指利用牵张成骨,即骨折的断端在缓慢的牵张力的作用下可以形成新骨的原理,在骨头容易生长的部位打断,造成人为的断端,然后利用外支架每天缓慢牵拉,使打断的部位不断生成新骨,从而治疗由骨髓炎引起的骨缺损。 做了骨迁移后,很多患者会有一些困惑,快来看看你有吗? 做骨迁移后为啥总觉得疼,钉孔还总有脓? 骨迁移需要将迁移骨段通过外支架的固定环或夹块,沿着支架轨道缓慢牵拉到骨缺损的部位。在牵拉过程中,支架上固定骨块的细针或粗钉移动时会缓慢切割皮肤和肌肉,就会产生疼痛、伤口和渗出,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注意好伤口和钉孔的护理即可。如果有白色渗出或黄色渗出较多,或钉孔周围红肿,可以使用消炎药或抗生素,疼痛严重时也可以口服止痛药。 骨迁移后骨头没有对齐是怎么回事? 骨头在牵移过程中,由于肌肉牵拉、软组织阻挡等因素,可能会产生偏移。当骨缺损较长时,在牵移到位后偏移就比较大。迁移后出现骨头没有对齐的情况时,不用过度担忧,在最后一次断端清理植骨手术时,可以进行一些调整,保证断端的大部分对合,就可以保证骨折愈合和后期的负重了。 骨牵移快到位了,但是皮肤陷进去了怎么办? 由于骨迁移时皮肤也会跟着迁移,所以在骨迁移到位时,皮肤经常会卡在两个骨头断端中间。一般会在两端仍有1~2cm距离时进行嵌顿皮肤的外翻修整和骨断端清理术。皮肤条件较差者可能需要进行2~3次此类手术。 骨迁移后什么时候可以拆支架? 这是骨牵移患者最常问的问题。骨迁移后拆支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新骨完全钙化变硬,这个速度平均为4~5mm/天;(2)对合端骨愈合,首先要做到带支架不扶拐正常行走,之后再经过拍片和CT检查评估确认。 骨迁移后拆了支架骨头会不会断? 拆支架前,我们一般要经过拍片和CT检查,评估新骨钙化程度和对合端愈合情况后,达到拆支架程度才拆除支架。但是,尽管经过各式评估,都有可能在轻微或轻度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包括新生骨骨折和对合端骨折。所以,在拆除支架前,需要达到不扶拐完全正常活动而没有任何不适;拆除支架后,要尽量避免外伤,使用充气足靴和扶拐,待骨量完全恢复后再逐渐正常活动。 骨迁移后关节僵硬是怎么回事? 骨迁移的外支架往往距离脚踝、膝盖等关节较近,患者活动时由于粗钉或细针刺激肌肉和皮肤,造成肌肉活动障碍和皮肤疼痛,以至于患者不能或不敢活动。活动减少或幅度减小后,关节就会僵硬,粘连,在拆除外支架后也不能马上恢复原来的活动幅度。有的患者经过艰苦的功能锻炼,能够基本恢复活动度;也有患者恢复不良,需要经过再次关节松解手术,并重新功能锻炼。所以,在带支架的时候就要做好功能锻炼,保持日常的关节活动度。 骨迁移后脚勾不起来了是怎么回事? 和关节僵硬类似,在外支架长时间的固定和牵移中,肌肉肌腱固定时间较长,肌腱会产生挛缩。骨头在牵移中,腱附着点也跟着移位,更加重了肌腱紧张。这些因素会造成跟腱和脚、脚趾的肌腱短缩,产生足下垂、足内翻、足趾屈曲挛缩,表现为脚尖绷直而勾不起来。为了对抗挛缩,往往需要在脚上装一个脚环,日间活动踝关节,晚间将脚踝固定在背伸90度的位置,患者白天还要多做主动或被动的脚趾伸直活动和脚踝屈曲活动,晚间用硬纸板或支具固定在支架上。如果挛缩严重,就必须做肌腱松解、肌腱转位、截骨矫形、跟腱延长等手术。 总而言之,骨髓炎骨迁移过程中出现疼痛、流脓现象是正常的,迁移后发生骨头不对齐、皮肤凹陷也是正常的,只需要遵照医嘱采取恰当处理办法即可。另外,骨迁移后一定要做好功能锻炼,以保证后期的活动能力。
文根 2023-01-31阅读量1313
病请描述:高尿酸(学名:高尿酸血症) 原理:人体内的物质“嘌呤”因代谢紊乱,让血液里的“尿酸”含量增多的代谢性疾病。正常体内,尿酸每日生成和排泄的量大约相等。大约三分之一由食物生成、三分之二由体内自行合成;三分之一从肠道排出,三分之二从肾脏排出。所以,除了饮食问题,高尿酸还可能是肠道、肾脏等疾病所导致,具体还是要遵医嘱,根据日常饮食和身体异常情况配合检查找出真正病因。 【体检项目】:主要是抽血检查;尿常规 【检查前准备】:抽血检查前要空腹八小时以上,隔天检查的话晚上12点后禁食就可以,中途可少量喝水。 【参考值】:正常参考值如下,上下小浮动属于正常: 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参考值:237.9umol/L~356.9umol/L 绝经前女性参考值:178.4umol/L~297.4umol/L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 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420 umol/L(成年人,不分男性、女性)。如果一次化验血尿酸高于正常水平,需要改天再测一次空腹血尿酸水平,才能确认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的来源和危害 对关节的影响:大量尿酸结晶沉积关节腔内,可以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最明显的是可导致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等部位剧烈疼痛、畸形。高尿酸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存在密切相关的关系,虽然其因果关系还不完全清楚,但高尿酸很可能不是这些疾病的促发原因。总之,高尿酸是人体非正常的一种状态,如何应对才是关键。下面简单介绍其中两个常见的危害: 1、痛风(晶体性关节炎) 2、急、慢性尿酸性肾病和尿石症 因为尿酸积聚过多,沉淀的尿酸盐结晶会严重损害负责排泄尿酸主力军“肾脏”。血液尿酸从肾小球和肾小管过滤,沉积在此的尿酸盐结石会通过排尿排出。 需要吃药治疗吗 “血尿酸值低于535μmol/L”、“没有出现关节痛”、“没有出现三高等并发疾病”,如果这三样都符合,那就恭喜你,可以先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定期检查尿酸指标,慢慢调整。 降尿酸首先要保证足够休息,生活规律,少吃碳水,适量运动,饮食提倡健康饮食,鼓励患者多食用新鲜蔬菜,别整天大鱼大肉,切记也不要完全素食,那样基本没有意义。另外,要严格禁酒,只要是酒精就会降低尿酸代谢。常用且有效的降尿酸药物有抑制尿酸重吸收制剂(如:立加利仙,又名苯溴马隆),它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帮助人体内的尿酸加速排泄,进而降低血中的尿酸浓度。 总之,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至关重要。
痛风中心 2022-11-02阅读量2923
病请描述:前不久,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前来就诊,当他露出脚踝的时候,医生们都震惊不已。只见他的脚踝处肿大,脚趾等关节畸形、粗大,这是我们常说的“痛风石”。 患者自述,他有痛风病史20余年了,刚开始只是尿酸数值高,前期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来调理。后来尿酸没有控制好,出现了痛风,后来先后通过吃别嘌醇和非布司他控制病情。但是由于出现了肝功能异常,再加上没有出现疼痛的症状,以为没什么问题,就没当回事,没有按时吃药、查尿酸、看医生。结果病情进一步发展,由足部蔓延到膝关节、踝关节,情况越来越严重,体内的痛风石越来越多、越长越大,导致行走受限,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虽然痛风是少数可以治愈的疾病之一,但复发率却很高。据统计,痛风首次发作后,50%以上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复发,长期无复发者只占7%。很多无症状患者,往往会忽视病情,不注重尿酸检查,有的即使在体检中发现尿酸高,也往往不去就医,进而延误了病情。 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有症状时能管住嘴、配合吃药,症状一旦缓解, 就随便停药并开始大吃大喝,这样不仅会导致病情反复,还会给身体带来更大的损害。痛定思痛,建议患者们即使在症状缓解期,也要管理好尿酸水平,使其处于“达标”状态。 人体中的尿酸从哪里来的呢?尿酸来源于嘌呤的代谢,这种嘌呤有可能是外源性的,有可能是内源性的。内源性是体内核酸不断更新分解而来,更新途径为核酸→嘌呤→尿酸,约80%的尿酸源于体内核酸的分解,另外20%为外源性,来自富含嘌呤的食物。 那么,一旦发现尿酸超标该怎么办呢? 第一,要及时就诊。一旦查出尿酸水平超过正常值,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千万不要不当回事,等到病情严重了,出现症状才到医院看病。只有将尿酸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第二,注意饮食调控。避免摄入高热量食物,比如动物内脏、甲壳类、浓肉汁及酒精制品,限制红肉、海鱼、含果糖软饮料,鼓励摄入脱脂或低脂奶制品、鸡蛋、新鲜蔬菜及粗粮,每天饮水大于4瓶矿泉水。 第三,配合药物治疗。在调整饮食的同时,选择降尿酸药物如立加利仙(苯溴马隆),同时还要定期复查血尿酸水平。
痛风中心 2022-10-19阅读量1674
病请描述: 足部解剖 人的足部由26块骨头,32条肌肉和筋腱,30多个关节及100多条韧带连结组合而成,足部的复杂结构,使其在走路时能适应各种地形,更有效地推进身体,吸收地面的冲击。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负重、行走和吸收震荡,足骨、韧带和肌肉共同作用形成足弓。人体足弓具有弹性,随姿势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在人体的脚部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说足弓可分为纵弓和横弓,纵弓又可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 当足部结构出现问题或发生疼痛时,步态和足弓便可能产生异常状况从而使其他关节或组织受损形成其他足患。如足弓过低的扁平足和足弓过高的高弓足。 足弓检查方法 鞋印检查法 通过观察鞋底磨损,判断足弓高低。 足印法 足印法是指患者用不同方式(光脚沾水或墨)于白纸(干燥平坦地面或透明玻璃)上获得足底印记,若前足和后足断开,判为高足弓;印记连在一起并未超过足底的中趾连线判为正常足;而超过中趾连线且中足和后足的宽度几乎同宽,判为扁平足。 同时结合比例法或划线法进行判读,正常足印的足弓空白区宽度与足印最窄区宽度(实心)之比是2:1, 轻度扁平足的比值为1:1, 中度扁平足之比为1:2,重度扁平足无空白区。 足弓角 足弓角的测量需摄取站立(负重位)双侧足部X线水平侧位片 内侧纵弓——内弓角(正常值:113°~130°) 测量方法:由跟骨的最低点至距骨头的最低点作一直线,再由距骨头的最低点至第1跖骨头最低点作一直线,测量两线形成的夹角。 外侧纵弓——外弓角(正常值:130°~150°) 测量方法:由跟骨最低点至跟骰关节最低点作一直线,再由跟骰关节最低点至第5跖骨头最低点作一直线,测量两线形成的夹角。 横弓——前弓角(正常值:>13°) 测量方法:由第1跖跗关节最低点至第1跖骨头最低点作一直线,再由第1跖骨头最低点至跟骨最低点作一直线,测量两线形成的夹角。 横弓——后弓角(正常值:>16°) 测量方法:由跟骰关节最低点至跟骨最低点作一直线,再由跟骨最低点至第5跖骨头最低点作一直线,测量两线形成的夹角。 足底压力测试 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由多个压力传感器组成,能够在非常高的采集频率下捕捉到足底各个区域的压力变化,客观的反映脚着地整个过程中的用力大小、稳定和平衡性、持续时间等参数,准确判断足底压力。 扁平足 何为扁平足 扁平足即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外翻,站立、行走的时候足弓塌陷,引起足部疼痛的一种畸形。根据扁平足形成特点分为先天性扁平足和后天性扁平足。 先天性扁平足,也称为病理性或僵硬性, 其特点是不论负重还是不负重其足弓都存在塌陷或消失现象,受足弓跖骨、舟骨、楔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畸形所致,该扁平足可选择足部发育阶段进行矫正。 后天性扁平足是由于体重多大而足部肌肉肌腱力量不足引起慢性劳损而成,或是足部受到外伤,主要发生在成人阶段,如孕妇、老年人等,此种情况常用矫形足弓鞋垫进行干预进行延缓症状的恶化。 扁平足的危害 足跟部由于扁平足前足外翻,导致压力重心向足跟内侧转移,不能均匀分布在足跟部,从而导致足内部疼痛或根部骨刺发生。扁平足的足底压力在行走过程中不能均匀的在前脚掌和后跟之间进行移动,为了改变足底压力改变带来的足部疼痛;足弓塌陷也会代偿性的引起其他疾病。 由于足弓的消失使得在运动过程中,或在跳落过程中起不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容易带来其他关节的代偿缓冲,加重其他关节的冲量压力,形成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疲劳或损伤。 扁平足治疗方式 运动治疗 扁平足治疗的根本途径就是纠正足部因扁平足而产生的不良力学机制。对于中、轻度扁平足患者来说,体育锻炼是积极的治疗方法。其能够通过加强足部肌肉力量、韧带强度来维持正常的足弓形状,预防人体在发育中出现足弓塌陷。 目前,提升足部肌肉和韧带的运动主要有:跑步、跳绳、爬肋木、沙滩赤脚跑跳等。不过锻炼要适量,青少年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且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在15岁以前不宜进行负重练习,应以跑跳为主,并注意动作的正确性。 3D打印矫形鞋垫 足部辅具如矫形鞋垫,帮助足部稳固或使其维持在一个较好的姿势,增加功能,减轻疼痛部位的承重等。扁平足的矫形鞋垫能够起到良好的矫正和支撑作用。 通过3D足部扫描设备快速创建足踝数字模型,根据足部畸形设计,恢复足弓支撑、足底三点承重、缓冲减震、分散和减缓足底压力,最终输入3D打印机完成矫形鞋垫制作,精度高,效率快。3D打印设计内部填充设置蜂窝结构,提供不同的应力支撑。 3D打印矫形鞋垫,通过生物力学原理设计,支撑足弓实现足部三点支撑,矫正跟骨内外翻,平衡足底压力,预防矫正畸形,减少足部疲劳和疼痛,增加舒适性。 就诊流程 个性化3D打印矫形鞋垫,不同于传统石膏取模方式,通过足部扫描仪获得体表信息,结合患者情况通过计算机精准设计,部分或全部3D打印工艺制作完成,做到精准矫正与治疗。 3D打印鞋垫作为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三维扫描过程干净卫生高效、快捷,鞋垫安全美观、与人体高度贴合;计算机设计矫正的精准度高,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同时更好的保护足部健康。
王金武 2022-09-23阅读量4670
病请描述: 内侧髌股韧带(MPFL)的重建已经得到了公认,因为MPFL提供了膝内侧40%-80%的张力,以此为基础的手术方式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趋势。术后如何很好的康复,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呢?今天程医生就给大家科普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⑴第一阶段(术后当日): 抬高患肢,膝关节下方不要悬空,避免出现膝关节疼痛,可以由家人帮助行小腿按摩,同时行踝泵运动,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运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并达到一定消肿作用。 ⑵第二阶段(术后1~7d): ①加强踝泵、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运动: 最大程度背伸踝关节维持5~10s后放松,休息5~10s;再最大程度跖屈踝关节维持5~10s,休息5~10s;每组30次,每天3组。 ②活动髌骨:膝关节软枕垫高,关节屈曲约15°,沿髌骨上下及左右方向活动髌骨,每组30次,每天3组。 ③直腿抬高锻炼: 伸直膝关节,逐步抬离床面,脚后跟离床面约30-45cm,维持5~10s后放松,休息5~10s,每组30次,每天3组。 ④被动膝关节活动度锻炼: 膝下垫软枕,屈曲膝关节,屈曲程度为髌前紧张并疼痛,且疼痛可耐受为宜,维持0.5h后足跟垫软枕伸直膝关节,每天2次。 ⑤行走训练: 在佩戴支具前提下,患者拄拐,患肢无负重下适当下地行走,还是以卧床为主,注意抬高患肢。 ⑶第三阶段(术后1~6周): ①加强膝关节活动度练习:可辅助CPM机行关节功能锻炼,每次膝关节屈曲10次,每天3组,第2周开始可以调整为30度,第3周调整为60度,第4周关节屈曲调整为90°,此后逐渐加大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②患肢力量训练: 在上一阶段直腿抬高基础上加强膝关节抗阻运动,于踝关节处悬吊1kg沙袋,每组10次,每天3组; ③负重及平衡训练:2周后患者患肢力量有所提高,可拄拐患肢部分负重下练习负重行走,加强步态协调性练习,每次0.5h,每天2次。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加强训练强度。 ⑷第四阶段(术后6周~6月): 此期患者骨腱仍未愈合,不宜行剧烈运动,应在前期锻炼基础上逐渐加大运动量、运动时间以及负重量。建议支具佩戴2月,2周内逐渐去拐及拆除支具行走。可锻炼上楼下楼动作,单足站立,训练膝关节稳定性及协调性,直到日常生活正常为止。 总体上程医生建议大家,一定要把握度的原则,不要求非要达到上面所提出的要求,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同时,一定要定期的复查,起初2周一次,要给医生多交流,汇报训练进展,最终达到较好的康复目的。(图片来自网络)
程千 2022-08-03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端午节这天习俗主要有划龙舟、采草药、挂艾草、放纸龙、放纸鸢等等。当我们进行着这些运动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一种疾病,就是今天要给大家科普的“末端病”。 “末端病”---是肌腱等附着在骨上的末端区发生的损伤变性,产生疼痛,活动受限。此病好发于爱好运动的朋友,常见的有膝关节髌腱,踝关节跟腱的末端,肩部的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的末端等部位。如果发生,就会产生疼痛,影响我们端午运动,给我们的节日带来淡淡的缺憾。 如果您不幸中招,患上“末端病”,要如何治疗呢?程医生告诉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治疗原理和作用方式,分物理、化学、中医和再生医学等方法。常见物理治疗方法有体外冲击波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脉冲波,是利用电磁、液电或压电等发生器产生一种具有高压强性、短时性和宽频性的脉冲波,通过直接机械冲击效应以及空化作用间接产生的机械效应,引起人体组织和细胞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化学治疗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富血小板血浆,通过注射细胞生长因子调节肌腱末端区基质和血管再生,从而治疗末端病。 中医治疗末端病主要包括针刺和推拿,如中药、艾灸等。如何预防“末端病”?当我们运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热身运动,避免突然发力,导致肌腱末端的损伤。只有使肌腱末端区局部“热身”,加快末端区对负荷的适应,使其尽早进入工作状态,才能起到保护作用。再一个就是我们可以在运动的时候提前干预,用护膝或者护踝进行保护,同时注意保暖。只有正确认识“末端病”,重视她,才能降低她的发生率,让我们尽情的享受生活。端午安康,不忘健康,端午运动,小心“末端病”,祝各位朋友端午安康,身体健康!(图片来自网络)
程千 2022-06-03阅读量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