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皮肤发黄 > 检查

皮肤发黄检查

皮肤发黄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胰腺也会“闹脾气...

病请描述:胰腺也会“闹脾气”?揪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的“元凶”,科学应对不慌张! 嗨,各位关心健康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无影灯下“奋战”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精准切除病灶,也用微创消融针“温柔”化解病痛。见过太多胰腺的“喜怒哀乐”,今天想和大家深入聊聊一种特殊、容易被忽视,但管理不好就容易“卷土重来”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特别是它“复发”的那些事儿,以及我们如何智慧应对。 最近仔细研读了一篇非常前沿的医学综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后治疗研究进展》(金晶、王迎春、黄永辉教授团队发表于核心期刊)。这篇文章就像一份详尽的“敌情报告”和“作战手册”,系统梳理了哪些因素容易导致AIP复发,以及万一复发了,医生们手中有哪些“新式武器”可用。今天,我就结合这篇重要的文献和咱们临床上的经验,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掰开揉碎了讲给你们听。 一、认识这个“特殊分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IP) 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有一支忠诚的“免疫军队”,本应抵御外敌。但在AIP患者身上,这支军队可能“敌我不分”,错误地把自己的胰腺当成了“入侵者”进行攻击!这就导致了胰腺发炎、肿大。它和我们常听说的由胆结石或大量饮酒引发的急性胰腺炎不同,更像是免疫系统内部的一场“误伤风波”。 这种“误伤”可不容小觑,患者可能会出现: ·       皮肤、眼睛发黄(黄疸):因为肿大的胰腺可能压迫到胆管。 ·       持续的肚子不舒服、隐隐作痛。 ·       体重莫名其妙地下降。 ·       糖尿病突然出现或控制变差。 最让人头疼的“小强属性”:复发! AIP有个挺让人烦恼的特点——它可能被控制住一段时间后,又杀个“回马枪”,也就是复发了。研究显示,AIP的复发率在27%-50%之间,其中在我国更常见的1型AIP,复发率(约31%)显著高于2型(约9%)。反复复发可不是小事,它可能慢慢损害胰腺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外分泌功能不全)或糖尿病加重(内分泌功能不全),甚至让胰腺萎缩。 二、揪出复发的“元凶”:哪些危险因素要警惕? 为什么有些患者容易复发?这篇综述帮我们总结了关键的“危险信号”。了解它们,就像掌握了预防复发的“预警雷达”: 1.     血清学指标亮“红灯”: o   IgG4水平高: 这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信号灯”。无论是治疗前IgG4就很高(比如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还是治疗过程中IgG4水平再次升高(>135 mg/dl),都提示复发风险大大增加。它反映了体内免疫系统的“活跃度”依然很高。 o   IgA水平低: 一些研究发现,血清中IgA水平低也可能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不过具体机制还在研究中。 o   其他“侦察兵”: 像自分泌运动因子(ATX)等指标,也被发现可能与复发相关,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2.     “战火”蔓延到胰腺之外: AIP,尤其是1型,常是全身性免疫疾病(称为IgG4相关性疾病)的一部分。如果初次发病时,免疫系统的攻击就不仅仅局限于胰腺,还波及了: o   胆管(导致硬化性胆管炎) o   唾液腺/泪腺(导致硬化性涎腺炎/泪腺炎) o   肾脏 o   腹膜后等部位,那么复发的风险也会显著升高。而且,复发时可能表现为胰腺外器官的再次受累。 3.     影像学上的“蛛丝马迹”: o   胰腺弥漫性肿大: 初次发病时整个胰腺都肿大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 o   激素治疗后胰腺持续肿大: 规范激素治疗6个月后,如果胰腺肿大还没完全消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复发预警信号! 4.     激素治疗“策略”很重要: o   疗程不足或减药太快: 激素(如泼尼松)是治疗AIP的“主力军”。但如果用药时间不够长,或者减药速度像“坐滑梯”一样快,免疫系统的“火苗”可能没完全扑灭,就容易死灰复燃。严格按照医嘱足疗程、缓慢减量是基石! o   维持治疗(MST)很关键: 亚洲的大量研究表明,激素诱导缓解后,进行长期低剂量(如5mg/天)的维持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比如从39%降到27%)。维持治疗通常建议持续2-3年,但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比如副作用风险)调整方案。研究明确指出,未进行维持治疗或维持剂量低于5mg/天,是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5.     其他“帮凶”: o   吸烟: 对!又是吸烟!研究明确显示,吸烟是AI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胰腺健康,请务必戒烟! o   初发症状: 起病时就伴有黄疸、胆管炎等,也可能与较高复发风险相关。 o   基因因素: 某些基因变异(如HLADQB1)可能也与复发有关联,但研究还在深入。 三、万一复发了,别慌!我们手里有“武器库”: 复发虽然让人沮丧,但并不可怕,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灭火”方案: 1.     重启激素治疗: 通常是复发后的首选方案。医生会根据复发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决定起始剂量和治疗方案,这次可能会建议更长的治疗期或更缓慢的减量速度。 2.     免疫调节剂“强力支援”: 对于频繁复发(比如一年内复发2次或以上)、激素依赖(一减药就复发)或不能耐受激素副作用的患者,医生会考虑请出“援军”——免疫调节剂。它们能更精准地调节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常用的有: o   硫唑嘌呤 (Azathioprine): 研究证明它能有效预防复发(复发率19.2% vs 29.8%),是常用的选择。 o   吗替麦考酚酯 (Mycophenolate Mofetil) o   利妥昔单抗 (Rituximab) - “生物导弹”: 这是近年来的“明星药物”!它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能精准靶向清除导致疾病的B细胞。研究显示它对复发型AIP缓解率高达95%,尤其对于合并胰腺外器官受累或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效果非常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堪称对抗顽固复发的“精准拆弹专家”。 3.     探索中的“新武器”: 像环孢素、雷帕霉素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潜力,维多利珠单抗也有成功案例报道,为未来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费主任的贴心叮嘱: 虽然今天我们聚焦在AIP的复发和应对,信息来源于严谨的医学综述,但我想特别强调几点,尤其是对我们女性朋友: 1.     别过度紧张,也别忽视: AIP本身不是常见病,出现黄疸、腹痛、消瘦等症状,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最常见的胰腺炎原因还是胆结石和酒精。别自己吓自己,也别不当回事。 2.     信任医生,规范治疗是王道: 如果确诊了AIP,请务必严格遵医嘱!足疗程、缓慢减量、必要的维持治疗,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基石。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可能有副作用,医生会密切监测并帮您管理,切勿自行调整药物! 3.     健康生活方式是稳固“后方”: 戒烟!戒烟!戒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吸烟是明确高危因素!)。均衡饮食(少油腻刺激),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管理好压力,这些对维护免疫系统平衡、巩固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4.     定期复查是“护身符”: 把定期的血液检查(如IgG4、肝功能)、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当成守护健康的“必修课”。这是监测病情、早期发现复发的“雷达站”,早发现早处理,效果最好,伤害最小。 文章出处与推荐: ·       本文核心观点和最新进展源自权威综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后治疗研究进展》(作者:金晶、王迎春、黄永辉),发表于国内核心医学期刊。DOI:10.3760/cma.j.cn115667-20240411-00077 我是费健: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与胰腺疾病打交道30余年,深知患者不易。 ·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荣誉是鞭策,更是责任。 ·       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这是我的科普初心阵地。我坚信,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应该化作温暖易懂的语言,成为每个人守护健康的铠甲。 为什么推荐你了解AIP?虽然AIP相对少见,但理解“免疫系统可能误伤自身器官”这个概念,对于认识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大家关心的甲状腺疾病)都有启发。更重要的是,这篇综述强调的“规范治疗”、“定期随访”、“戒烟”、“健康生活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金律!多一份对身体的了解,就多一份主动管理健康的智慧和从容。如果你或亲友有相关健康困扰,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希望这篇小文能帮你拨开医学迷雾,更从容地面对健康挑战。保持对身体的关注和好奇,我们下次科普再见!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9

从忽视到ICU的代价!

病请描述:从忽视到ICU的代价! 患者因胆囊结石急性发作入院,检查发现结石已压迫和烂穿胆总管,形成Mirizzi综合征(一种由胆囊结石嵌顿导致的胆道梗阻性疾病) 。由于炎症太重,无法手术,只能先行胆囊穿刺引流和胆总管ERCP支架植入 。一周后患者出院,却未控制饮食,大吃大喝后再次诱发胆管炎,直接住进ICU。三个月后不得不再接受更复杂的胆总管和胆囊手术,经历漫长恢复期 。 为何代价如此巨大?        胆囊结石本是常见病,但若长期忽视,结石可能卡在胆囊颈部,压迫胆总管形成Mirizzi综合征——一种会引发黄疸、胆管炎甚至肝损伤的严重并发症 。此时治疗难度剧增: 解剖结构破坏:胆囊与胆总管粘连严重,术中易损伤胆管 ; 需重建胆道:部分患者需切除胆囊后修补胆管缺损,手术时间延长3倍以上 ; 费用飙升:从初期微创手术的万元级,升级至ICU监护+多次手术的十万元级 。 🔑 关键教训:预防远胜于治疗 抓住“无症状黄金期” 体检发现胆囊结石后,即使不痛也需每半年复查B超。若出现右上腹胀痛(尤其饭后)、恶心厌油,或皮肤发黄,立即就医——这是结石嵌顿的警报 ! 严控饮食“三不要” ❌ 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胆固醇催生结石); ❌ 奶油蛋糕、冰淇淋(高脂肪加重胆汁淤积); ❌ 酒精、暴饮暴食(诱发急性发作) 。 ERCP术后别松懈 若已放置ERCP支架,仍需低脂饮食,否则支架可能移位,引发感染 。 “胆囊结石像揣在身上的‘手榴弹’!符合手术指针应尽早手术。 健康提醒:今日省下的复查时间,明日可能用ICU偿还;忽视的一顿大餐,或成压垮胆管的最后一根稻草!早干预、严管理,别让一颗小石头击穿健康防线

徐彬 2025-06-06阅读量232

【胆囊结石 vs&...

病请描述:【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一次搞懂“胆”里那些事! 瑞金医院专家教你科学应对作者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答疑超10万次,用专业和温度守护你的健康! 胆囊:一个“低调”但容易“闹脾气”的器官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胆囊那些事儿。别看胆囊只有鸡蛋大小,藏在肝脏下方,但它可是胆汁的“仓库管理员”!平时肝脏生产胆汁,胆囊负责储存浓缩;当我们吃炸鸡、火锅时,它立马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不过,这位“管理员”一旦闹起脾气,结石、炎症甚至癌变都可能找上门! 最近很多朋友留言问我:“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有啥区别?”“查出结石必须手术吗?”今天我就结合最新临床研究和真实病例,带大家科学认识这些“胆”里的麻烦。 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别傻傻分不清! 1. 胆囊结石 位置:胆囊内部 症状:右上腹剧痛(像被刀绞)、发热、恶心,吃饱后尤其明显 风险:长期刺激可能引发胆囊癌(三步走:结石→慢性炎症→癌变) 2. 胆管结石 位置:胆总管或肝内胆管(像树枝分叉,越深越难处理) 症状:黄疸(眼白、皮肤发黄)、寒战高热、上腹痛 风险:易引发胆管炎、肝脓肿,甚至肝硬化 👉 关键区别: 胆囊结石常单独存在,胆管结石多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掉入胆管导致) 胆管结石治疗更复杂,复发率高达80%! 揪出“胆石”的秘密武器:这些检查不能少! 一位80岁的奶奶腹痛3天,CT没发现结石,但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却揪出胆囊和胆总管里藏着一堆小结石!为什么?因为有些结石像“隐形人”,CT可能漏诊。 检查手段对比表     费医生划重点: 怀疑胆管结石,首选MRCP!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别掉以轻心,定期复查B超! 微创手术怎么选?三种“保胆”方案大PK! 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现在主流是微创治疗。但具体选哪种?结合四大权威医院的方案,我总结如下: 方案一:腹腔镜+胆道镜“一站式取石” 适合人群:胆总管较粗(≥6mm)、结石较大(>2cm) 优点:一次手术解决胆囊和胆管结石,保留Oddi括约肌(防胆汁反流) 缺点:需留置T管引流2个月,期间洗澡、活动略麻烦 方案二:ERCP+腹腔镜“两步走” 适合人群:高龄、基础病多、胆管细 优点:无切口,恢复快,术后不用带引流管 缺点:需分两次手术,可能损伤十二指肠乳头 方案三:经皮肝穿刺取石(PTCS) 适合人群:多次手术后复发、无法耐受麻醉 优点:不用开腹,可反复取石 缺点:肝内胆管角度大时可能失败 👉 费医生推荐: 胆总管条件好→优先选方案一 身体弱、怕留疤→方案二更友好 复杂病例→方案三兜底 术后保养秘籍:做好3件事,结石不再来! 1️⃣ 饮食:少吃油腻(炸鸡、奶茶)、多吃膳食纤维(燕麦、西兰花)2️⃣ 作息:按时吃早餐!空腹太久胆汁浓缩易形成结石3️⃣ 复查:术后1年每3个月查B超,之后每年一次 费医生的暖心叮嘱 胆囊虽小,却关乎全身健康!如果你或家人有这些情况: 右上腹反复隐痛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1cm 结石合并糖尿病、心脏病别犹豫!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现代微创技术早已让手术变得安全高效,拖成胆囊癌反而得不偿失。 推荐理由:作为深耕肝胆领域30年的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问题酿成大病的案例。希望通过这篇科普,让大家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守护好身体里的每一个“零件”! 原创声明:转载请标注来源“费健医生科普团队”,侵权必究!点击关注,健康不迷路!❤️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614

乙肝患者的复查时间表及乙肝两...

病请描述:以下是一份乙肝患者复查时间表: 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 - 第1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DNA定量。这是为了评估初始治疗的反应,了解抗病毒药物是否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和对肝功能的影响。 - 第3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甲胎蛋白、肝脏超声。此时可进一步确定抗病毒效果,同时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脏病变。 - 之后每3 - 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包括肝功能、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DNA定量、甲胎蛋白、肝脏超声。长期规律复查能持续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携带者 - 每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肝脏超声。通过这些检查了解肝脏功能状态和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观察是否有病情变化。 - 每年:可增加一次甲胎蛋白检查,用于肝癌的初步筛查。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腹胀、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肝区疼痛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不受上述时间表限制。乙肝两对半包括五个指标,各项含义如下: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 这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阳性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可以在感染后的潜伏期就出现,持续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 乙肝表面抗体(抗 - HBs) - 是一种保护性抗体。阳性说明人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主要是通过既往感染乙肝病毒后自然恢复产生的,或者是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后产生的。其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 乙肝e抗原(HBeAg) - 它是乙肝病毒内核的一种主要结构蛋白,阳性通常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传染性较强。在乙肝急性期,HBeAg的出现时间稍晚于HBsAg,它的存在与乙肝病毒在体内的活跃复制密切相关。 乙肝e抗体(抗 - HBe) - 阳性表示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度有所降低,传染性减弱。出现抗 - HBe通常是病情好转的迹象,但并不意味着病毒已经完全清除,部分患者仍可能有病毒复制。 乙肝核心抗体(抗 - HBc) - 只要感染过乙肝病毒,不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通常为阳性。所以,单独核心抗体阳性可能是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也可能是现正感染乙肝病毒。如果伴有HBsAg阳性,就表示乙肝病毒正在感染;如果伴有抗 - HBs阳性,可能是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在已经恢复。

谢高山 2024-11-18阅读量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