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费健主任聊聊“消融术”背后的科学疑问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30多年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既拿手术刀,也用消融针,深知大家拿到“甲状腺结节”报告时的忐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最近看到的、很有意思的国际医学观点(来自《澳新外科杂志》2025年5月的一篇探讨文章),聊聊关于“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良性但让人不舒服的甲状腺结节时,一个被医生们反复思考的科学问题:它的效果,有多少是“真功夫”,又有多少是“安慰效应”?先说说背景:结节很常见,但别自己吓自己!超普遍: 现代超声太厉害了!研究显示,成年人做颈部超声,高达68% 的人能发现甲状腺结节!但真正能用手摸到的,只有3%-7%。所以,体检发现结节,先别慌,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小邻居”。检查多了: 就像文章里提到的澳大利亚数据,近30年,颈部超声检查量翻了十倍!这意味我们发现结节的机会大大增加,也意味着更多朋友会面临“要不要处理”的疑问。什么情况要考虑处理? 主要是良性结节引起了实实在在的困扰:喉咙卡卡、吞咽不顺(压迫感)外观上能看到鼓包(美容问题)(费主任贴心提醒: 这里插一句,凭我多年经验,很多人觉得“吞咽不顺”就是结节压迫,但其实人群中约有16%的人本身就偶尔有这种感觉,未必是甲状腺的问题。真正需要治疗,医生会综合评估结节大小、位置和症状关联性。)射频消融术(RFA):微创“热”处理RFA是种微创技术,用一根细针扎进结节里,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热量,让结节组织“脱水收缩”。它在亚洲、欧洲用得比较多,但在澳大利亚、美国和我们国内,推广相对谨慎些,部分原因就是对其长期效果和性价比的深入探讨还在进行中。RFA的“已知项”:缩结节有效: 确实能让结节体积变小。改善症状: 文章提到,术前有压迫症状的患者,做完RFA后,约88% 的人感觉好多了。短期安全: 早期并发症率较低,约4.5% (常见如短暂疼痛、声音嘶哑等)。需要多次: 如果结节一开始就比较大(比如>20ml),可能一次烧不透,需要做几次。长期有“作业”:可能再长: 有研究追踪了90个月(7年半),约12% 的结节会再长出来。癌症风险: 这是医生们最关注的长期问题之一。虽然结节本身是良性,但消融后结节内部或周围的组织在长期随访中,仍有极少数病例发现了甲状腺癌(包括一些有转移的)。而且,消融后的组织变化,万一以后需要做手术,可能会让手术更困难、时间更长、病理诊断更复杂。手术刀VS消融针:一个关键的科学疑问传统手术(切掉部分或全部甲状腺)对于解决压迫症状效果是明确的,研究显示超过92% 的患者术后症状能改善。但手术创伤相对大。那么问题来了:RFA报告的高症状改善率(88%),有多少是真的因为结节缩小了压迫?有多少可能是因为患者知道做了治疗、期待好转而产生的心理作用(医学上叫“安慰剂效应”或“霍桑效应”)?这就引出了那篇核心文章提出的观点:是不是该做个“假手术”对照试验?想象一下这样的试验设计:参与者: 有明确压迫症状、结节够大(>2cm)、穿刺两次确认良性的朋友。分组: 随机分成两组。真RFA组: 接受标准的射频消融。假手术组 (Sham组): 过程几乎一模一样!打麻药、铺巾、用同样的针在皮肤上比划、甚至机器发出模拟的“滋滋”消融声… 但核心是:射频能量根本没释放到结节里。目标: 比较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比如2周、6周、3月、6月)报告的“压迫症状改善程度”有没有真正的差别。难点:伦理关: 让患者承担一个“假手术”的微小风险(如打麻药针),只为了验证一个效果,是否值得?患者知情同意时,是否能真正理解并接受?演技关: 医生护士在操作“假手术”时,神情、动作、语气必须和做真RFA时完全一致,不能露馅!成本关: 试验本身耗资不菲。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苛刻”试验?求真: 医学进步需要最坚实的证据。我们需要确凿地知道,RFA带来的症状缓解,核心驱动力到底是物理上的结节缩小,还是心理作用?这直接影响医生对适应症的把握和给患者的建议。算清“总账”: RFA单次看着微创,但:术前通常需要至少2次穿刺确认良性。大结节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术后需要终身超声随访 (监测再长和潜在的癌变)。设备、耗材(一个消融针头在澳洲标价2200刀!)、医生培训都有成本。长期潜在风险 (再长、手术困难、偶发癌变)。如果其核心症状改善效果被证明很大程度上是安慰剂效应,那么花这么多钱、承担这些长期“作业”和风险,值不值?就需要重新评估了。费健主任的心里话:这篇文章提出的“假手术试验”构想,虽然实施起来挑战巨大,但它反映了现代医学对疗效评价的严谨态度。作为临床医生,我既看到RFA作为微创手段为部分患者(特别是恐惧手术、结节位置合适、症状明确由结节压迫引起者)带来的益处,也时刻关注着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医学没有“万能药”,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给您的建议:淡定第一步: 体检发现结节,先别慌!找专业医生(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评估性质(良性/恶性?)和是否需要干预。症状要关联: 有喉咙不适?先排除其他常见原因(如咽喉炎、胃食管反流),确认是否真由结节压迫引起。了解所有选项: 如果确定是良性症状性结节,充分了解:观察等待 (如果症状轻微)。传统手术 (效果确切,解决彻底,但有创)。RFA等消融技术 (微创,恢复快,但需长期随访,有特定适应症和潜在长期考量)。决策要个体化: 和您的医生深入沟通,结合您的结节特点、症状程度、年龄、对手术的恐惧、对长期随访的接受度、经济因素等,做出最适合您个人的选择。长期随访是关键: 无论选择观察、手术还是消融,对于甲状腺结节,规律随访都是保障健康的重中之重!希望这篇解读能帮大家更理性地看待甲状腺结节和射频消融术。医学在探索中前进,我们医生的责任,就是帮大家在纷繁的信息和选择中,找到那条最科学、最稳妥的健康之路。有疑问,也欢迎来我的线上平台交流!科普来源: 观点启发自 Adam Morton 于2025年5月发表在《ANZ Journal of Surgery》上的文章《Benign Symptomatic Thyroid Nodules—A Place for a Randomised Trial of Sham Procedure Vers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余年甲状腺疾病诊疗经验,精于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致力于专业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推荐理由: 解读国际前沿医学观点,结合中国临床实际,用通俗语言剖析甲状腺结节治疗热点,帮助大家科学决策,消除焦虑。本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费健 2025-07-02阅读量81
病请描述: 有的人担心穿刺会让结节里的坏东西“跑” 得到处都是,有的人觉得没什么不舒服就不用检查,还有人甚至怀疑穿刺只是医院为了赚钱的手段。可现实很残酷,好多患者因为一直拖着、拒绝穿刺检查,结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只能后悔不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哪 5 类人要做甲状腺结节穿刺? 1 结节大于1cm 且超声提示怀疑恶性 可别小瞧这1cm,在判断甲状腺结节要不要穿刺这件事上,它很重要。国际上有个通行的标准,就是结节直径超过 1cm,而且超声检查发现有可疑恶性的表现时,就得考虑做穿刺活检了。那超声下哪些表现提示可能是恶性的呢? 实性低回声且边界模糊 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在超声图像里,回声是有特点的,边界也很清楚。要是结节显示是实性低回声,边界还模模糊糊的,那就不太妙了。这说明结节的结构和正常组织差别很大,恶性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形态不规则 一般良性的结节形状比较圆润,而恶性结节就没这么规整,形状歪歪扭扭的,这反映出结节生长没有规律。 纵横比>1 简单来说,这类结节像是“竖着长” 的,和良性结节大多横着长不一样。这种生长方式暗示它可能更具攻击 微钙化 结节内存在微钙化尤其是那种像小点点一样的钙化,在超声下能看得很清楚。微钙化的出现,往往和癌细胞的一些特殊活动有关,是甲状腺癌在超声上的一个重要表现。 2 结节小于1cm 但伴有淋巴结异常 别以为结节小就万事大吉了,要是检查发现脖子上的淋巴结肿大,而且淋巴结的内部结构乱糟糟的,皮髓质分不清楚,淋巴门结构也没了,血流情况也不正常,那就要特别小心恶性的可能了。 就拿甲状腺乳头状癌来说,很多患者在早期,结节都在1cm 以内,可癌细胞已经悄悄地往淋巴结跑了。这种情况下,穿刺检查就非常必要,能帮医生早点弄清楚病情,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3 有家族史且为多发结节 要是家里有人得过甲状腺癌,那自己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就会高很多。 对于有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的人来说,如果再加上家族里有甲状腺癌病史,那可千万不能大意。特别是家里有人得过甲状腺髓样癌、乳头状癌、滤泡癌等,建议定期去医院检查。 一旦发现可疑的结节,建议做穿刺,确定结节是好是坏。家族遗传因素让这些人更容易被甲状腺癌盯上,所以早点发现、早点干预特别重要。 4 结节短期内迅速长大或出现压迫症状 甲状腺结节一般长得比较慢,如果短时间内突然变大,那可一定要重视起来。出现下面这些症状时,更要提高警惕: 结节在几个月内迅速变大这种快速变化可能意味着结节内部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比如癌细胞在快速生长。 吞咽困难、嗓子发紧这有可能是结节变大,压到食管了,影响了正常的吞咽。 声音变得粗粝、嘶哑这可能是结节压到了喉返神经,导致声带活动不正常,声音就变了。 颈部产生疼痛感疼痛可能是结节在侵犯周围组织,或者结节里面出血了。 这些症状可能说明结节不太“老实”,有侵袭性,这时候做穿刺活检,排除恶性的可能。早点检查,就能在病情还比较轻的时候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变得严重。
俞一飞 2025-06-24阅读量102
病请描述:当心!医学AI可能把医生变成“流水线工人”?——费健主任:但甲状腺患者可以这样保护自己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一、当医生遇上AI监控:一场无声的变革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出警示:医学AI在优化诊疗的同时,可能让医生沦为“量化工人”!比如:环境录音AI:记录医患对话,分析医生语气、用词是否“规范”;电子病历追踪:监控医生回复患者消息的速度和内容;绩效评分系统:用算法判断医生是否“偏离指南”或“效率不足”。😟 医生朋友告诉我:“现在开处方前,总感觉有双电子眼睛盯着我,生怕被AI扣上‘不达标’的帽子。”二、甲状腺患者注意:AI是把双刃剑!作为专注甲状腺健康的医生,我发现AI在甲状腺诊疗中早已渗透:✅ AI辅助超声:能识别结节大小、钙化特征,提升诊断精度;⚠️ 但风险也在潜伏:若AI过度强调“标准化”,可能忽略个体差异(比如年轻女性的微小结节未必需手术);患者隐私可能被算法二次利用(如健康数据用于保险评估)。甲状腺患者必知的3个真相:三、保护自己,聪明患者这样做!面对AI时代的医疗,我建议甲状腺患者掌握主动权:问清AI的角色→ 做检查时问医生:“这个结果有AI参与分析吗?您如何判断?”警惕“算法焦虑”→ 别因AI报告上的“4类结节”过度紧张,医生会结合年龄、症状综合评估!守护隐私权→ 拒绝医疗机构将健康数据用于非诊疗目的(如保险评级)。🌟 费主任贴心话: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别让冷冰冰的算法加重你的焦虑!四、未来医疗:医生与AI应是“战友”而非对手NEJM研究呼吁制定《医生AI权利法案》,而我想对患者说:AI的价值:它能10秒筛查千张超声图,帮医生腾出时间和你深入沟通;医生的不可替代性:你的恐惧、家族史、生活压力,只有人类医生能读懂。就像甲状腺消融手术:▶️ AI能精准计算消融范围;▶️ 但何时选择微创而非开刀?只有医生握着你的手才能决定。费主任的推荐理由这篇NEJM的警示并非反对AI,而是呼吁“科技向善”。作为甲状腺外科医生,我亲历了AI让早期癌检出率提升的奇迹,但也见过患者因算法误判彻夜难眠。医疗的灵魂永远是人与人的联结——AI该做医生的“听诊器”,而非“监工”。最后送大家一句心得:“蝴蝶结”(甲状腺)要呵护,健康权更要握在自己掌心!(本文观点源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5年6月研究,由费健主任结合甲状腺诊疗实践解读)温馨提示:若您有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费主任团队将解答高频疑问~健康小贴士:女性20岁后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尤其备孕前务必检查!
费健 2025-06-24阅读量96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微创消融:安全吗?有效吗?如何选择?——瑞金医院费健主任带你了解“不开刀”的智慧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综合自2024-2025年国际权威期刊《European Radiology》《Seminar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的最新研究,结合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临床经验撰写。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这些年,我见证了太多患者对甲状腺疾病的担忧:有人怕留疤,有人怕复发,还有人担心手术风险。今天,我想用最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聊聊甲状腺治疗的“新武器”——热消融术。 我带领团队在微创领域深耕多年,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超10万患者。我的目标很简单:让医学知识不再高冷,让治疗选择更透明! 一、甲状腺结节:别慌!多数是良性 甲状腺结节非常常见,约70%的人体检可能发现,但95%是良性的!是否需要治疗,关键看两点: 是否引起症状:比如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或影响外观; 是否有癌变风险:通过超声和穿刺活检判断。 传统治疗痛点:过去只能手术切除,虽然有效,但可能留疤、损伤声带,甚至需要终身服药。 二、微创消融术:针尖上的“精准打击” 原理:像“微波炉加热”一样,用高温或低温让结节“脱水坏死”,逐渐被身体吸收。优势: 不开刀:仅针眼大小伤口,几乎无疤; 保功能:不损伤正常甲状腺,无需吃药; 恢复快:有些消融门诊即可完成,当天回家。 1. 良性结节:选射频还是微波? 最新研究对比了两种主流技术(数据来自2581例患者):✅ 射频消融(RFA): 1年后结节缩小83%,比微波(77%)效果更持久; 对新手医生更友好,操作更精准; 声带损伤风险略低于微波。 ✅ 微波消融(MWA): 适合血供丰富的大结节,消融速度更快; 但高温可能增加周边组织碳化风险。 费健主任建议:选哪种?看结节位置和医生经验!若医生经验丰富,两者差异不大。 2. 甲状腺癌:消融术也能派上用场! 对低危微小乳头状癌(≤1cm)和术后复发淋巴结,消融术表现出色: 完全消灭率:射频79%,微波80%; 并发症率:仅1.5%-2.7%(多为短暂声哑); 对比手术:时间短(8分钟 vs 1小时)、费用更低。 哪些人适合? 拒绝手术或高龄、基础疾病多者; 复发癌位置复杂、手术风险高; 希望保留甲状腺功能的年轻患者。 (具体情况请咨询甲状腺专科医生意见) 三、安全吗?这些风险要警惕 一项针对9667例患者的研究显示: 总并发症率4.4%,严重问题仅1.9%; 常见风险: 出血(1.3%):高血压、结节大、用射频时略高; 声哑(0.5%):多能自行恢复,靠近背部结节需谨慎; 短暂疼痛、头晕(2.4%)。 关键提示:找经验丰富的医生!研究中,经验≤10年的医生用射频效果更好,说明技术熟练度直接影响安全。 四、未来趋势:更智能,更个性化 长期数据完善:目前消融术的10年疗效证据仍在积累,但短期(5年)数据乐观; 联合治疗:比如消融+免疫治疗,提高抗癌效果; 设备升级:更细的消融针,让治疗更精准。 费健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理解大家的焦虑:怕过度治疗,也怕耽误病情。我的原则是—— 不迷信技术:不是所有结节都要切,小的良性结节可以观察; 不拒绝创新:微创虽好,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多学科协作:每个病例都由外科、超声科、内分泌科共同讨论,找到最优解。 推荐理由: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尤其是年轻爱美的女性,或纠结于手术风险,不妨到正规医院评估是否适合消融。它可能为你提供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健康小贴士🔸 定期体检:甲状腺超声每年1次;🔸 调节情绪:压力大、爱生气可能诱发结节;🔸 均衡饮食:适量碘摄入,海带紫菜别过量。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用科学守护“颈上蝴蝶”! 🌟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