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肥胖 > 饮食

肥胖饮食

肥胖饮食相关内容 更多>

当心!这两种“吃...

病请描述:当心!这两种“吃出来”的癌症正在偷偷威胁你的生命 ——来自一位外科医生的健康忠告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30年里,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写过百万字科普。今天想和大家聊一篇新鲜出炉的研究(2025年5月发表于国际期刊《eGastroenterology》),它揭示了中国消化系统癌症的惊人变化——有些癌症在退场,有些却正疯狂反扑! 🔍 先划重点:中国消化癌的“红黑榜” 数据来源:郑州大学王凯娟教授团队分析2004-2021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 一个扎心现实: 每10个中国癌症死者中,就有3人死于这五类消化癌! 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正成为新一代“健康杀手”。 ❓ 为什么这两种癌越来越凶险? 🍔 结直肠癌:富贵病“吃”出来! + 凶手清单:   - ❌ 红肉/加工肉(香肠、培根)吃太多     - ❌ 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吃太少     - ❌ 久坐不动+肥胖     - ❌ 拒绝肠镜筛查(70%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 费医生提醒:它本是最好预防的癌之一!早期发现治愈率超90%,但太多人因“怕麻烦”错过黄金期。 🚨 胰腺癌:“癌王”的致命陷阱 + 为何难防难治?   - 🔍 早期无症状!腹痛、消瘦易被当成胃病     - ⚠️ 缺乏有效筛查手段(不像胃癌有胃镜)     - 💊 放化疗效果差,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5%     - 🚬 男性更危险!农村吸烟饮酒率高加速恶化   💡 费医生揪心:我见过太多家庭因它人财两空。它专挑“忽视小症状”的人下手! 🛡️ 防癌“黄金三招”(马上用起来!) 1️⃣ 饮食革命:把癌症“饿”在门外 - ✅ 每天500克蔬菜+200克水果(膳食纤维是肠道“清道夫”)   - ✅ 白肉替代红肉:多吃鱼、鸡,少吃猪牛羊   - ✅ 腌制烧烤食品≤1次/周   - ❌ 对含糖饮料说再见!(它们催肥又促癌)   2️⃣ 筛查是保命符!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符合任一项): - ▶ 年龄≥45岁   - ▶ 有肠息肉或家族史   - ▶ 长期便秘/便血   行动指南: - ⏰ 45岁起:每年1次粪便潜血检测   - ⏰ 50岁起:每5-10年1次肠镜(无痛技术已普及!)   3️⃣ 胰腺癌:警惕身体“求救信号” - 🔥 持续上腹痛(尤其夜间加重)   - 🔥 无缘无故消瘦(半年掉体重10%)   - 🔥 新发糖尿病(尤其瘦人突然血糖高)   高危人群(吸烟者、慢性胰腺炎、家族史)需定期做增强CT或MRI! ❤️ 费医生的心里话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深知健康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上升,本质是生活方式的失衡。 别等躺上手术台才后悔——少吃一口烤肉,多走5000步,做次肠镜,可能就是改写生命剧本的关键! 转发这篇文章给你关心的人,健康中国,需要每个“你”的行动。 作者: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科普达人)研究来源:Hu T, et al. Burden of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cies in China, 2004–2021. eGastroenterology 2025;3:e100148推荐理由:用最新数据唤醒健康意识,防癌其实比想象中简单! 🌟 小本本记下:防肠癌 → 多吃菜、做筛查防胰腺癌 → 戒烟酒、盯信号健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110

体重超标1点,甲状腺癌多灶风...

病请描述:体重超标1点,甲状腺癌多灶风险+5%!医生警告:55岁以下尤其危险! 大家好,我是费健,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和甲状腺疾病打了30多年交道了。既开刀也做微创消融,平时也爱在线上和大家分享靠谱的健康知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新鲜出炉的研究,发表在权威的《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年1月),探讨了咱们关心的“体重指数(BMI)”和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风险的关系。看完觉得很有启发,赶紧来科普一下。 这篇研究讲了啥?简单说就是:体重超标,可能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长多个“小病灶”的风险!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癌,虽然通常预后比较好,但医生和患者朋友们都希望它越“温和”越好,对吧?研究发现,有些PTC会表现为“多灶性”,就是甲状腺里同时长了2个或以上的癌灶(MPTC)。别小看这个“多灶性”,它往往意味着: ·       复发风险可能更高 ·       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       肿瘤体积可能更大 ·       可能更容易侵犯包膜或腺体外组织 所以,了解哪些因素可能增加“多灶性”的风险,对咱们预防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解放军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分析了4651位做了甲状腺全切手术的PTC患者的数据,得出了几个关键发现: 1.     体重越重,多个癌灶风险越高: o   和只长一个癌灶(UPTC)的患者相比,长多个癌灶(MPTC)的患者,平均BMI更高,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也显著更高。 o   仔细分析后发现: §  BMI数值每增加1个单位 (比如从24长到25),发生多个癌灶的风险就增加 4.7%。 §  和体重正常的人比: §  超重 (BMI 24-28) 的人,风险增加 17.9%。 §  肥胖 (BMI ≥28) 的人,风险增加 55.5%!风险翻倍都不止!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 中度肥胖 (BMI 30-35) 的人群中,这种风险的增加非常显著。 2.     年轻群体(<55岁)更需警惕! o   这个研究最关键的发现之一是:体重增加带来的多灶性风险,在55岁以下的人群中特别明显! o   对于55岁以上的朋友,研究中没有发现BMI增加与多灶性风险有明确的独立关联。 o   这提示我们,中青年朋友更要重视体重管理对甲状腺健康的影响。可能年轻的身体对肥胖带来的某些“促癌环境”更敏感?具体机制科学家们还在探索。 3.     体重管理或有预防作用: o   研究结论明确指出:高BMI水平与MPTC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超重和肥胖是55岁以下患者发生MPTC的独立危险因素。 o   这意味着,保持健康的体重,不仅是为了身材和心血管,也可能是保护甲状腺、降低更复杂甲状腺癌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 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 这项大规模的研究给我们提了个醒:肥胖或超重,尤其是对中青年朋友来说,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呈现“多灶性”这种相对更具侵袭性特征的一个推手。 我知道,控制体重不容易,生活压力大、工作忙。但为了咱们长远的健康,特别是甲状腺这个“蝴蝶结”的安全,真的值得重视: ·       均衡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控制高油高糖。 ·       规律运动: 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 ·       定期体检: 甲状腺超声是发现问题的好帮手,别忽视。 ·       尤其关注: 如果你是中青年,又有点“小肚腩”或者BMI超标,更要关注甲状腺健康。如果查出甲状腺结节,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更仔细地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比如穿刺)或更密切的随访。 最后小贴士: ·       BMI怎么算? 体重(公斤) ÷ 身高(米)的平方。例如:身高1.6米,体重60公斤,BMI = 60 / (1.6 * 1.6) = 23.44(正常)。 ·       中国标准: 18.5≤ BMI <24 (正常),24≤ BMI <28 (超重),BMI ≥28 (肥胖)。 健康无小事,管理好体重,就是给身体最好的投资之一,也是对甲状腺的一份温柔呵护! 我是费健,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帮助。如果有甲状腺相关的问题,也欢迎在正规平台咨询专业医生哦!保持健康,我们一起努力! 文章来源: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年1月第45卷第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体重指数与多灶性风险的相关性分析》(薛哲, 胡晓东, 许祖星, 柳洪宙, 吕朝晖) 推荐理由: 这项研究样本量大(4651人),数据严谨,结论清晰,直接揭示了体重管理(尤其对中青年)在预防更具侵袭性的甲状腺癌特征方面的重要性,具有很好的科普价值和健康指导意义。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66

甲状腺结节别慌张!费健医生教...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别慌张!费健医生教你科学应对指南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全网科普超百万粉丝) 一、先划重点!关于甲状腺的3个真相 结节很常见: 我国约40%~50%成人(根据美年大健康的年度体检数据)有甲状腺结节(每2~3人就有1个!),女性尤其高发。 但恶性比例不到10%,多数是“懒癌”(进展缓慢)。 筛查≠人人需要: 普通人体检发现小结节(<1cm),若无症状、无高危因素,过度检查没有必要。 死亡率并未暴涨: 甲状腺癌发病率20年增长20倍,但死亡率稳定——早诊早治是关键! 📌 费医生提醒:别被“癌”字吓到!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超90%! 二、这6类人,建议主动筛查甲状腺! ✅ 高危人群清单(结合最新指南整理): 有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甲状腺癌(尤其是髓样癌)、遗传综合征(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建议有家族史的青少年别忘了甲状腺体检。 辐射暴露:童年接受过头颈部放疗、核辐射接触史。 结节伴随症状: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部不对称性肿大。 长期碘异常:长期低碘或高碘饮食人群。 肥胖/代谢综合征:BMI超标者风险增加。 特定基因突变:如RET基因突变携带者。 💡 筛查金标准:高分辨率超声(无创、无辐射、百元级花费)。 三、体检发现结节,下一步该做什么? 🔍 第一步:超声初筛 看分级:认准 TI-RADS或C-TIRADS系统(报告上会标注1-6级): 3级及以下→良性可能>95%,6-12个月复查即可; 4级及以上→需进一步检查(如4级恶性风险5%~70%)。 自检小技巧(适合高危人群日常监测): “一看二摸”法:① 对镜子伸长脖子吞咽,看喉结下方有无包块移动;② 手指轻触甲状腺部位(气管两侧),吞咽时感受有无滑动包块。 🧪 第二步:可疑结节的进阶检查     ❗ 关键提示: 别盲目做PET-CT!仅用于疑似转移灶或碘难治性癌。 儿童青少年:优选超声/MRI,减少辐射暴露! 四、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门诊常遇到女性朋友捧着报告哭诉‘我是不是得癌了’——其实,甲状腺结节就像皮肤上的痣,多数只需定期观察。咱们该做的是:① 识别高危信号(上文6类人);② 选对检查(超声先行);③ 放下焦虑,科学随访。记住:过度治疗比结节本身危害更大!” 本文依据:《2023版中国甲状腺结节指南》及费健医生超30年临床经验。 推荐理由:整合国内权威指南,拒绝制造焦虑,只讲实用对策! 🌿 我是费健,专注甲状腺健康30年。如果你有困惑,欢迎咨询~ 健康路上,咱们一起少走弯路! 签名:你的医生朋友 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2025年夏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67

你的心情好坏,肠道菌群2小时...

病请描述:你的心情好坏,肠道菌群2小时就“知道”!Nature子刊揭示:大脑才是肠道的“最高指挥官” 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致力于用最专业的科普,守护您的健康。)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平时在门诊和线上咨询,大家问得最多的除了甲状腺问题(这个我们以后详聊),就是各种“肠胃不舒服”——胀气、便秘、拉肚子,或者总觉得消化不好。我们常听说“肠道是第二大脑”,肠道菌群很重要。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你的心情好坏,可能在短短2小时内,就给你的肠道菌群来一次“大换血”?这可不是科幻小说,而是最新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 Metabolism》(《自然·代谢》子刊)上的重磅研究揭示的真相! 研究出处:这篇颠覆认知的研究来自德国顶尖的马普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学家们在小鼠身上进行了一系列精密的实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参考文献:Toledo, M., et al. Rapid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by hypothalamic circuits in mice. Nat Metab (2025)] 一、大脑一声令下,肠道菌群火速“换岗”! 想象一下,肠道菌群就像一支驻扎在你体内的庞大军队。以前我们认为,指挥它们的“总司令”主要是你吃下去的食物(比如益生菌、酸奶、膳食纤维)。但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你大脑里的“司令部”(主要是下丘脑),才是真正的“最高指挥官”! 科学家们做了什么?他们精准地激活了小鼠大脑下丘脑中两类关键的“指挥官神经元”: ·       POMC神经元: 负责传递“吃饱了,很满足”的信号。 ·       AgRP神经元: 负责传递“我好饿,快吃东西!”的信号。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       速度惊人: 仅仅在激活这些神经元 2小时 后,科学家们检测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现它们的组成就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4小时后变化更大,有些变化甚至能持续24小时。 ·       不靠“吃饭”指挥: 最关键的是,这种变化完全独立于食物!小鼠并没有额外多吃或少吃,纯粹是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在起作用。 ·       “传令兵”路线清晰: 大脑的信号通过“脑—交感神经—肠神经”这条高速通路,直接传达到肠道,指挥菌群“换岗”。肠道壁上的神经相关基因表达也同步活跃起来,证明菌群确实在“听令行事”。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 1.     你的情绪(紧张、放松、满足)、饥饿感、饱腹感、压力状态……这些“大脑活动”能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种类和功能。 2.     这种影响极其快速(2小时起效)且精准。 3.     调节菌群,不一定非要靠“吃”什么,神经通路比益生菌见效可能更快! 二、情绪好=养肠道?肥胖让“指挥系统”失灵 研究还发现了一个令人警惕的现象:当小鼠变得肥胖后,这套精妙的“大脑指挥肠道菌群”系统就失灵了! ·       同样的神经激活指令,在肥胖小鼠身上不起作用了。2小时、4小时、24小时……肠道菌群基本“无动于衷”。 ·       原因在于,肥胖导致了“脑—肠道通讯故障”。交感神经信号传不动了,肠壁上的“接收器”也变得迟钝甚至阻断。就像司令部的电台坏了,命令根本发不出去,再精锐的菌群“部队”也接收不到指令。 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       为什么有些人(尤其肥胖人群)调整饮食、吃益生菌,效果却不理想? 可能根源在于“大脑指挥肠道”这条通路本身出了问题。菌群想变好,但“命令”传达不下去。 ·       反过来想: 当我们觉得肠道菌群总是不健康时,也许该问问:是不是我们的情绪压力太大、生活太不规律,或者身体存在代谢问题(如肥胖),干扰了大脑对肠道的正常指挥? 三、情绪干预:未来的“超级益生菌”? 既然大脑能在短短2小时内重塑肠道菌群,而我们的情绪、压力、睡眠质量又深刻影响着大脑(特别是下丘脑那些关键神经元),那么一个激动人心的观点就诞生了: “保持情绪稳定、心态积极、作息规律,可能就是调节肠道菌群最根本、最高效的‘开关’!” 虽然这项研究没有直接测试“好心情”的作用,但大量其他研究已经证实:长期焦虑、抑郁、睡不好的人,大脑中POMC和AgRP这些“指挥官神经元”的功能确实会紊乱。这就为“好心情 → 健康大脑信号 → 健康肠道菌群”这条链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想“养肠”?别再只盯着冰箱里的酸奶和益生菌胶囊了!试试这些能“调脑子”、可能间接“养菌群”的方法吧: ·       🧘 给心灵放个假: 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哪怕每天10分钟,都能有效缓解压力。 ·       🏃 动起来!: 规律运动是公认的改善情绪、激活神经系统的良方。 ·       🎵 听听喜欢的音乐: 音乐放松疗法效果显著。 ·       💤 睡个好觉: 充足的优质睡眠对大脑和肠道都至关重要。 ·       😊 多笑笑,多社交: 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天然的抗压剂。 四、费医生特别提醒:别忘了甲状腺! 我知道很多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非常关注甲状腺健康(如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联系点:肠道健康与免疫系统息息相关,而很多甲状腺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虽然这项研究没有直接涉及甲状腺,但它揭示的“脑-肠-菌群轴”的快速沟通机制提示我们: ·       长期的情绪压力和紊乱的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间接作用于甲状腺。维持良好的“脑-肠-菌群”沟通,对整体免疫平衡、包括甲状腺的健康维护,可能都有潜在益处。 ·       管理好情绪和压力,不仅是为了好心情、好肠胃,也可能是呵护甲状腺的一环。 总结一下这项Nature研究的核心要点: 1.     ⚡ 极速响应: 大脑特定神经元激活,2小时内即可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组成。 2.     🧠 神经主导: 此过程不依赖饮食变化,由“脑-交感神经-肠神经”通路直接调控。 3.     🔄 双向影响: 不只是“肠”影响“脑”,“脑”更是肠菌群的上游指挥官。 4.     ⚠️ 肥胖阻断: 肥胖状态会严重削弱甚至阻断这种大脑对菌群的调控能力。 5.     😌 情绪是关键: 情绪、压力、睡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神经元,间接而快速地塑造肠道微生态。 6.     ✨ 干预新思路: 情绪管理、压力缓解、规律生活有望成为调节肠道菌群的新策略。 写在最后: 朋友们,身体是一个无比精妙、各部分紧密相连的整体。这项研究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气得胃疼”、“紧张得拉肚子”,为什么“开心时胃口好”。你的每一次开怀大笑,每一次平静呼吸,可能都在默默为你肠道里数以万亿计的“小居民”下达着健康的指令。养肠,先养心;护甲状腺,也需整体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滋养心灵,更是从最根本的生理层面,为你宝贵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和线上平台,持续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您打开一扇认识自身健康的新窗口!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82

肥胖饮食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10
问诊量:1080
儿童保健咨询,对儿童营养、喂养、护理、生长发育、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纠正有着丰富的经验。能针对不同发育状况的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婴幼儿喂养,微量元素缺乏、贫血、缺锌、缺钙、营养不良、肥胖指导、偏食、挑食、厌食、边吃边玩。擅长儿童早教、早期智能开发。对高危儿童提供系统化监测管理,为0~6岁儿童提供高质量保健服务。
评分:9.9
问诊量:1024
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指导、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肥胖、饮食问题、睡眠问题等的诊治。以及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评分:9.3
问诊量:4
主攻方向:心血管疾病诊断以及药物、运动与饮食相结合的康复治疗;早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超重患者的单纯运动及饮食治疗。
评分:10
问诊量:417
脂肪肝、乙肝母婴阻断、肥胖及其他各种肝病的诊治。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更好的控制血糖或减少糖尿病用药)。

肥胖饮食相关医院 更多>

烟台毓璜顶医院莱山院区

三级甲等 预约量:910

青岛市市立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3.1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236.9万

北京妇产医院东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46.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