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结节性甲状腺肿 > 饮食

结节性甲状腺肿饮食

结节性甲状腺肿饮食相关内容 更多>

体重超标1点,甲状腺癌多灶风...

病请描述:体重超标1点,甲状腺癌多灶风险+5%!医生警告:55岁以下尤其危险! 大家好,我是费健,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和甲状腺疾病打了30多年交道了。既开刀也做微创消融,平时也爱在线上和大家分享靠谱的健康知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新鲜出炉的研究,发表在权威的《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年1月),探讨了咱们关心的“体重指数(BMI)”和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风险的关系。看完觉得很有启发,赶紧来科普一下。 这篇研究讲了啥?简单说就是:体重超标,可能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长多个“小病灶”的风险!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癌,虽然通常预后比较好,但医生和患者朋友们都希望它越“温和”越好,对吧?研究发现,有些PTC会表现为“多灶性”,就是甲状腺里同时长了2个或以上的癌灶(MPTC)。别小看这个“多灶性”,它往往意味着: ·       复发风险可能更高 ·       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       肿瘤体积可能更大 ·       可能更容易侵犯包膜或腺体外组织 所以,了解哪些因素可能增加“多灶性”的风险,对咱们预防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解放军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分析了4651位做了甲状腺全切手术的PTC患者的数据,得出了几个关键发现: 1.     体重越重,多个癌灶风险越高: o   和只长一个癌灶(UPTC)的患者相比,长多个癌灶(MPTC)的患者,平均BMI更高,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也显著更高。 o   仔细分析后发现: §  BMI数值每增加1个单位 (比如从24长到25),发生多个癌灶的风险就增加 4.7%。 §  和体重正常的人比: §  超重 (BMI 24-28) 的人,风险增加 17.9%。 §  肥胖 (BMI ≥28) 的人,风险增加 55.5%!风险翻倍都不止!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 中度肥胖 (BMI 30-35) 的人群中,这种风险的增加非常显著。 2.     年轻群体(<55岁)更需警惕! o   这个研究最关键的发现之一是:体重增加带来的多灶性风险,在55岁以下的人群中特别明显! o   对于55岁以上的朋友,研究中没有发现BMI增加与多灶性风险有明确的独立关联。 o   这提示我们,中青年朋友更要重视体重管理对甲状腺健康的影响。可能年轻的身体对肥胖带来的某些“促癌环境”更敏感?具体机制科学家们还在探索。 3.     体重管理或有预防作用: o   研究结论明确指出:高BMI水平与MPTC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超重和肥胖是55岁以下患者发生MPTC的独立危险因素。 o   这意味着,保持健康的体重,不仅是为了身材和心血管,也可能是保护甲状腺、降低更复杂甲状腺癌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 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 这项大规模的研究给我们提了个醒:肥胖或超重,尤其是对中青年朋友来说,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呈现“多灶性”这种相对更具侵袭性特征的一个推手。 我知道,控制体重不容易,生活压力大、工作忙。但为了咱们长远的健康,特别是甲状腺这个“蝴蝶结”的安全,真的值得重视: ·       均衡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控制高油高糖。 ·       规律运动: 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 ·       定期体检: 甲状腺超声是发现问题的好帮手,别忽视。 ·       尤其关注: 如果你是中青年,又有点“小肚腩”或者BMI超标,更要关注甲状腺健康。如果查出甲状腺结节,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更仔细地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比如穿刺)或更密切的随访。 最后小贴士: ·       BMI怎么算? 体重(公斤) ÷ 身高(米)的平方。例如:身高1.6米,体重60公斤,BMI = 60 / (1.6 * 1.6) = 23.44(正常)。 ·       中国标准: 18.5≤ BMI <24 (正常),24≤ BMI <28 (超重),BMI ≥28 (肥胖)。 健康无小事,管理好体重,就是给身体最好的投资之一,也是对甲状腺的一份温柔呵护! 我是费健,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帮助。如果有甲状腺相关的问题,也欢迎在正规平台咨询专业医生哦!保持健康,我们一起努力! 文章来源: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年1月第45卷第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体重指数与多灶性风险的相关性分析》(薛哲, 胡晓东, 许祖星, 柳洪宙, 吕朝晖) 推荐理由: 这项研究样本量大(4651人),数据严谨,结论清晰,直接揭示了体重管理(尤其对中青年)在预防更具侵袭性的甲状腺癌特征方面的重要性,具有很好的科普价值和健康指导意义。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66

甲状腺结节别慌张!费健医生教...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别慌张!费健医生教你科学应对指南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全网科普超百万粉丝) 一、先划重点!关于甲状腺的3个真相 结节很常见: 我国约40%~50%成人(根据美年大健康的年度体检数据)有甲状腺结节(每2~3人就有1个!),女性尤其高发。 但恶性比例不到10%,多数是“懒癌”(进展缓慢)。 筛查≠人人需要: 普通人体检发现小结节(<1cm),若无症状、无高危因素,过度检查没有必要。 死亡率并未暴涨: 甲状腺癌发病率20年增长20倍,但死亡率稳定——早诊早治是关键! 📌 费医生提醒:别被“癌”字吓到!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超90%! 二、这6类人,建议主动筛查甲状腺! ✅ 高危人群清单(结合最新指南整理): 有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甲状腺癌(尤其是髓样癌)、遗传综合征(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建议有家族史的青少年别忘了甲状腺体检。 辐射暴露:童年接受过头颈部放疗、核辐射接触史。 结节伴随症状: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部不对称性肿大。 长期碘异常:长期低碘或高碘饮食人群。 肥胖/代谢综合征:BMI超标者风险增加。 特定基因突变:如RET基因突变携带者。 💡 筛查金标准:高分辨率超声(无创、无辐射、百元级花费)。 三、体检发现结节,下一步该做什么? 🔍 第一步:超声初筛 看分级:认准 TI-RADS或C-TIRADS系统(报告上会标注1-6级): 3级及以下→良性可能>95%,6-12个月复查即可; 4级及以上→需进一步检查(如4级恶性风险5%~70%)。 自检小技巧(适合高危人群日常监测): “一看二摸”法:① 对镜子伸长脖子吞咽,看喉结下方有无包块移动;② 手指轻触甲状腺部位(气管两侧),吞咽时感受有无滑动包块。 🧪 第二步:可疑结节的进阶检查     ❗ 关键提示: 别盲目做PET-CT!仅用于疑似转移灶或碘难治性癌。 儿童青少年:优选超声/MRI,减少辐射暴露! 四、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门诊常遇到女性朋友捧着报告哭诉‘我是不是得癌了’——其实,甲状腺结节就像皮肤上的痣,多数只需定期观察。咱们该做的是:① 识别高危信号(上文6类人);② 选对检查(超声先行);③ 放下焦虑,科学随访。记住:过度治疗比结节本身危害更大!” 本文依据:《2023版中国甲状腺结节指南》及费健医生超30年临床经验。 推荐理由:整合国内权威指南,拒绝制造焦虑,只讲实用对策! 🌿 我是费健,专注甲状腺健康30年。如果你有困惑,欢迎咨询~ 健康路上,咱们一起少走弯路! 签名:你的医生朋友 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2025年夏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69

你的心情好坏,肠道菌群2小时...

病请描述:你的心情好坏,肠道菌群2小时就“知道”!Nature子刊揭示:大脑才是肠道的“最高指挥官” 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致力于用最专业的科普,守护您的健康。)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平时在门诊和线上咨询,大家问得最多的除了甲状腺问题(这个我们以后详聊),就是各种“肠胃不舒服”——胀气、便秘、拉肚子,或者总觉得消化不好。我们常听说“肠道是第二大脑”,肠道菌群很重要。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你的心情好坏,可能在短短2小时内,就给你的肠道菌群来一次“大换血”?这可不是科幻小说,而是最新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 Metabolism》(《自然·代谢》子刊)上的重磅研究揭示的真相! 研究出处:这篇颠覆认知的研究来自德国顶尖的马普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学家们在小鼠身上进行了一系列精密的实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参考文献:Toledo, M., et al. Rapid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by hypothalamic circuits in mice. Nat Metab (2025)] 一、大脑一声令下,肠道菌群火速“换岗”! 想象一下,肠道菌群就像一支驻扎在你体内的庞大军队。以前我们认为,指挥它们的“总司令”主要是你吃下去的食物(比如益生菌、酸奶、膳食纤维)。但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你大脑里的“司令部”(主要是下丘脑),才是真正的“最高指挥官”! 科学家们做了什么?他们精准地激活了小鼠大脑下丘脑中两类关键的“指挥官神经元”: ·       POMC神经元: 负责传递“吃饱了,很满足”的信号。 ·       AgRP神经元: 负责传递“我好饿,快吃东西!”的信号。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       速度惊人: 仅仅在激活这些神经元 2小时 后,科学家们检测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现它们的组成就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4小时后变化更大,有些变化甚至能持续24小时。 ·       不靠“吃饭”指挥: 最关键的是,这种变化完全独立于食物!小鼠并没有额外多吃或少吃,纯粹是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在起作用。 ·       “传令兵”路线清晰: 大脑的信号通过“脑—交感神经—肠神经”这条高速通路,直接传达到肠道,指挥菌群“换岗”。肠道壁上的神经相关基因表达也同步活跃起来,证明菌群确实在“听令行事”。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 1.     你的情绪(紧张、放松、满足)、饥饿感、饱腹感、压力状态……这些“大脑活动”能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种类和功能。 2.     这种影响极其快速(2小时起效)且精准。 3.     调节菌群,不一定非要靠“吃”什么,神经通路比益生菌见效可能更快! 二、情绪好=养肠道?肥胖让“指挥系统”失灵 研究还发现了一个令人警惕的现象:当小鼠变得肥胖后,这套精妙的“大脑指挥肠道菌群”系统就失灵了! ·       同样的神经激活指令,在肥胖小鼠身上不起作用了。2小时、4小时、24小时……肠道菌群基本“无动于衷”。 ·       原因在于,肥胖导致了“脑—肠道通讯故障”。交感神经信号传不动了,肠壁上的“接收器”也变得迟钝甚至阻断。就像司令部的电台坏了,命令根本发不出去,再精锐的菌群“部队”也接收不到指令。 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       为什么有些人(尤其肥胖人群)调整饮食、吃益生菌,效果却不理想? 可能根源在于“大脑指挥肠道”这条通路本身出了问题。菌群想变好,但“命令”传达不下去。 ·       反过来想: 当我们觉得肠道菌群总是不健康时,也许该问问:是不是我们的情绪压力太大、生活太不规律,或者身体存在代谢问题(如肥胖),干扰了大脑对肠道的正常指挥? 三、情绪干预:未来的“超级益生菌”? 既然大脑能在短短2小时内重塑肠道菌群,而我们的情绪、压力、睡眠质量又深刻影响着大脑(特别是下丘脑那些关键神经元),那么一个激动人心的观点就诞生了: “保持情绪稳定、心态积极、作息规律,可能就是调节肠道菌群最根本、最高效的‘开关’!” 虽然这项研究没有直接测试“好心情”的作用,但大量其他研究已经证实:长期焦虑、抑郁、睡不好的人,大脑中POMC和AgRP这些“指挥官神经元”的功能确实会紊乱。这就为“好心情 → 健康大脑信号 → 健康肠道菌群”这条链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想“养肠”?别再只盯着冰箱里的酸奶和益生菌胶囊了!试试这些能“调脑子”、可能间接“养菌群”的方法吧: ·       🧘 给心灵放个假: 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哪怕每天10分钟,都能有效缓解压力。 ·       🏃 动起来!: 规律运动是公认的改善情绪、激活神经系统的良方。 ·       🎵 听听喜欢的音乐: 音乐放松疗法效果显著。 ·       💤 睡个好觉: 充足的优质睡眠对大脑和肠道都至关重要。 ·       😊 多笑笑,多社交: 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天然的抗压剂。 四、费医生特别提醒:别忘了甲状腺! 我知道很多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非常关注甲状腺健康(如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联系点:肠道健康与免疫系统息息相关,而很多甲状腺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虽然这项研究没有直接涉及甲状腺,但它揭示的“脑-肠-菌群轴”的快速沟通机制提示我们: ·       长期的情绪压力和紊乱的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间接作用于甲状腺。维持良好的“脑-肠-菌群”沟通,对整体免疫平衡、包括甲状腺的健康维护,可能都有潜在益处。 ·       管理好情绪和压力,不仅是为了好心情、好肠胃,也可能是呵护甲状腺的一环。 总结一下这项Nature研究的核心要点: 1.     ⚡ 极速响应: 大脑特定神经元激活,2小时内即可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组成。 2.     🧠 神经主导: 此过程不依赖饮食变化,由“脑-交感神经-肠神经”通路直接调控。 3.     🔄 双向影响: 不只是“肠”影响“脑”,“脑”更是肠菌群的上游指挥官。 4.     ⚠️ 肥胖阻断: 肥胖状态会严重削弱甚至阻断这种大脑对菌群的调控能力。 5.     😌 情绪是关键: 情绪、压力、睡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神经元,间接而快速地塑造肠道微生态。 6.     ✨ 干预新思路: 情绪管理、压力缓解、规律生活有望成为调节肠道菌群的新策略。 写在最后: 朋友们,身体是一个无比精妙、各部分紧密相连的整体。这项研究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气得胃疼”、“紧张得拉肚子”,为什么“开心时胃口好”。你的每一次开怀大笑,每一次平静呼吸,可能都在默默为你肠道里数以万亿计的“小居民”下达着健康的指令。养肠,先养心;护甲状腺,也需整体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滋养心灵,更是从最根本的生理层面,为你宝贵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和线上平台,持续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您打开一扇认识自身健康的新窗口!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83

热门甲状腺问题测评!3大AI...

病请描述:热门甲状腺问题测评!3大AI谁最靠谱?瑞金专家亲解背后真相!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在甲状腺领域“摸爬滚打”30多年,做过几千台手术,也帮助无数患者通过微创消融解决问题。拿过些医学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这些),但更让我踏实的,是在线上和大家聊聊健康,解答了超过10万次的咨询。今天,咱们聊个新鲜又实用的话题:用AI(比如各种智能助手)查甲状腺癌信息,到底靠不靠谱?最近,《中国全科医学》2025年刊登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研究(薛梦元等,《基于抖音指数的甲状腺癌问题集在大型语言模型中的信息质量及可读性分析》)。研究者们做了一件特别接地气的事儿:他们把大家在抖音上搜索最多的25个甲状腺癌问题(比如“甲状腺癌手术后能活多久?”“术后要终身吃优甲乐吗?”“优甲乐副作用大怎么办?”),拿去问了国内最火的三个AI“学霸”:DeepSeek(深度求索)、通义千问(阿里)、智谱清言(清华),然后请医学专家给它们的回答打分!结果如何呢?咱们直接划重点,看看这份“AI成绩单”:🔍 1. AI回答“质量”和“好懂程度”是两码事!DeepSeek: 像个严谨的“医学教授”🧑‍🏫。信息质量得分最高(平均36分/满分40分),内容更专业、更全面。但!它的回答比较“学术”,句子长、术语多,可读性得分最差(7.52分,分数越高越难懂)。简单说:内容很硬核,但读起来有点累。通义千问: 像个“贴心小编”💁‍♀️。回答最简洁(平均447字/篇),可读性最好(6.15分,相对最容易懂)。但信息质量中等(平均30分),有时会遗漏关键点或说得不够严谨。智谱清言: 介于两者之间,像个“均衡型选手”⚖️。信息质量(平均31分)和可读性(6.59分)都比较适中。这就告诉我们:想通过AI查甲状腺信息,不能只看它答得“多不多”,更要看它答得“对不对”、“清不清楚”!🚨 2. AI也会“犯错”和“胡说”(AI幻觉)!研究揪出了一些关键错误:事实性错误: 比如有AI回答“甲状腺癌是一种相对较少见的癌症类型”。错!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2022年我国甲状腺癌新发病例高达46.61万,排恶性肿瘤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肠癌。信息模糊或片面: 比如问到“术后饮食禁忌”和“食谱”,AI大多只笼统说“避免辛辣刺激”,却忽略了术后早期严格“低脂/无脂饮食”对预防“乳糜漏”(一种严重并发症,颈部肿胀积液)的极端重要性! 这个遗漏可能误导患者,带来额外痛苦和经济负担。争议性问题答案不稳定: 比如“长期吃优甲乐有哪些副作用?”这个问题,不同AI、甚至同一AI在不同时间回答,差异都很大!这说明在医学有争议的细节上,AI的回答可能摇摆不定。⚠️ 3. 信息质量越高,往往越“难懂”研究发现一个有趣规律:信息质量得分和可读性得分呈现负相关(r=0.370)。简单说就是,内容越专业详实(质量高),可能因为术语多、句子长,普通人读起来就越费劲(可读性差)。这就像看一篇顶级医学论文,内容权威但你可能看不太明白。🔥 给关心甲状腺健康的朋友们(尤其是姐妹们)的实用建议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懵:AI还能不能用?当然可以用!它是获取信息的便捷工具,但绝不能替代专业医生! 费医生给大家几点关键提醒:📌 关键要点列表:使用AI查甲状腺癌信息,牢记这5点!别盲信单一AI答案! 像研究显示的,不同AI各有优劣。多查几个平台(比如同时问DeepSeek和通义千问),对比着看。警惕“简单易懂”的陷阱! 回答特别简短、特别好懂的,可能遗漏了重要信息或不够严谨。看到“简单答案”,多留个心眼。重点看它是否标注信息来源?是否提醒你“咨询医生”? 负责任的AI通常会做这些提醒。如果完全没有,要更谨慎。遇到核心问题(如“要不要手术?”“是良性恶性?”“怎么治疗?”“药怎么吃?”),务必!务必!以医生面诊意见为准! AI提供的是信息参考,不是诊断和治疗方案。尤其是关于“优甲乐副作用”、“碘131治疗指征”、“基因突变意义”等复杂或争议性问题,AI的回答仅供参考,决策必须结合医生评估。认准权威来源做补充: 可以把AI答案作为一个起点,再结合国家卫健委官网、权威医院号(比如“上海瑞金医院”)、专业学会(如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发布的信息交叉验证。🌟 写在最后这项研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AI在医疗科普上的巨大潜力,也清晰映出了它当前的局限——专业性和易读性难两全,且存在错误风险。 尤其甲状腺疾病特别“偏爱”女性,姐妹们往往更细心、更焦虑,也更容易被网络信息影响。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临床和科普一线的外科医生,我深知大家渴望获得准确、易懂信息的迫切心情。我的建议是:让AI成为你健康的“信息助手”,但永远把专业医生当作你的“健康守门人”。 理性利用工具,温暖依靠专业,这才是对自己甲状腺健康负责的态度!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或甲状腺术后的疑问,欢迎来瑞金医院找我,或者通过正规线上平台咨询。让我们一起,科学守护颈间的“蝴蝶”🦋。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深耕甲状腺疾病30年,擅长手术与微创消融,您的线上健康顾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只为您提供专业靠谱的科普和诊疗建议! 

费健 2025-07-14阅读量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