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儿童体姿态异常的临床表现与分类探析 儿童体姿态异常,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儿童身体姿势出现非正常状态的现象。这类问题不仅影响儿童的身体外貌,还可能对骨骼发育、内脏功能及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详细解析儿童体姿态异常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分类。 一、儿童体姿态异常的临床表现 1. 脊柱相关异常: 柱侧弯(脊柱侧凸):表现为背部肌肉不平衡,肩部、腰部不对称,背部皮肤皱褶明显不均,严重者可见“剃刀背”现象。长时间的脊柱侧弯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受损、疼痛不适和身高增长受限。 驼背(上身前倾):多见于长时间伏案学习或电子设备过度使用的孩子,表现为颈部前伸、肩膀内收,可引发颈部、肩背酸痛以及视力下降等并发症。 2. 下肢姿态异常: “O”形腿(膝内翻):双腿自然站立时,双膝不能并拢,两脚间形成一个明显的空隙,小腿向内偏转,严重影响步态和关节健康。 “X”形腿(膝外翻):双膝可以并拢但双脚间距过大,大腿骨和胫骨成外八字状,同样会导致步态异常和关节磨损。 3. 平足:足弓塌陷,行走时脚底几乎全部着地,易导致运动能力下降,长期可能导致踝关节、膝关节甚至髋关节的问题。 4. 其他体态问题:如头颈前倾综合症(Tech Neck)、扁平胸、翼状肩胛等。 二、儿童体姿态异常的分类 1. 功能性体态异常:主要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运动锻炼或者坐姿、站姿不当所引起的,如驼背、头颈前倾等,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强化肌力训练通常能得到纠正。 2. 结构性体态异常:主要由骨骼发育异常、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或遗传因素引起,如脊柱侧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这类问题需要医疗干预,部分严重的病例可能需手术治疗。 3. 过渡性体态异常:此类体态异常常见于特定年龄段,随着孩子生长发育可能会自行消失,如学龄前儿童常见的生理期膝内翻,大多数会在青少年时期恢复正常。 4. 综合性体态异常:涉及多个部位或系统的体态问题,比如脊柱侧弯合并下肢力线异常,这需要全面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总结: 儿童体姿态异常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早期识别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矫正措施至关重要。家长应定期观察孩子的体态变化,鼓励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体育活动,对于发现的体态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并按照专业建议进行矫治,以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医疗机构和社会也应当共同关注儿童体态教育,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家长们应注重观察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坐姿、站姿、行姿是否正确;定期检查脊柱是否有侧弯、肩背是否对称;保证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时间;留意书包重量,选择合适大小的桌椅以利良好坐姿养成;重视睡眠质量,保持合适的睡姿及枕头高度。对于儿童日常的生活行为方式加以改善和提高,劳逸结合的方式。
生长发育 2024-02-19阅读量3249
病请描述:扁平足作为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主要表现为足部内侧纵弓塌陷以及前、中、后足在结构或功能上的异常。先天性生理原因和后天疾病都可能造成扁平足。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足弓富含弹性,可以缓冲地面对脚部的冲击,维持身体行走时的平衡,而扁平足就是足弓弹性降低,足弓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疾病。患者在正常行走时,足弓塌陷可能造成跟腱挛缩、前足移位、踝关节退变等多种足部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会进一步给患者带来步态异常、疼痛等多种负面影响,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解扁平足对身体的危害,进行正确的预防与治疗。 扁平足的潜在危害 01 步态异常 人的行走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多个关节相互配合完成。足部、踝关节、膝关节、骨盆、髋关节,乃至于脊柱、肩颈、头、手臂等都要积极参与行走过程,任何一个部位出问题,都会导致力线异常、影响人的走路姿态。而扁平足者多以外八字形态走路,民间俗称 “鸭子步”。 02 拇外翻 扁平足患者由于足部支撑点发生改变,行走时全身的重量会落在足部前端,使第1跖骨向内移位,造成拇趾外翻。长时间的移位状态会形成拇趾外翻畸形,即拇趾向外倾斜约15°。这种畸形状态不仅不美观,还会让患者行走时疼痛难忍,很难买到合适的鞋子,严重者甚至需要做手术进行矫正治疗。 03 膝关节疼痛 足弓塌陷会导致患者胫骨内旋,髌骨向内偏移,影响膝关节的机械应力,导致膝关节韧带过度拉伸,膝关节软骨磨损加重,甚至会导致关节面的不平和骨性关节炎,产生膝关节疼痛。由扁平足产生的膝外翻又会导致髌股关节疼痛、前十字韧带撕裂、髂胫束综合征、内侧副韧带撕裂等。 04 影响膝关节的排列 扁平足站立期形成站立旋前动作链,单侧的扁平足若引起髋关节的内旋、屈曲和内收的动作,则会拉长附着在脊柱上的髂腰肌,进而引起骨盆的旋转倾斜、长短腿、继发脊柱侧弯。 双侧扁平足引起髋关节的内旋、屈曲和内收的动作,则双侧髂腰肌均被拉长,进而引起骨盆前倾、横弓塌陷、腰椎前凸等问题。 扁平足的治疗 3D打印矫形鞋垫,通过生物力学原理设计,根据患者足弓塌陷的严重程度定制,可以减少足外翻,调整相关受力的方向,平衡足底压力,缓解足部的冲击。帮助足部稳固或使其维持在一个较好的姿势,增加功能,减轻疼痛部位的承重。 上海九院戴尅戎院士王金武教授团队的3D打印个性化矫形鞋垫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根据患者足部扫描及足底力学特征进行个性化设计,更准确地设定患者站立行走时正确的下肢力线,纠正异常,可以很好地分散足部压力,同时对扁平足患者的足弓部位的负荷通过支撑进行分配以增加舒适度,制造出鞋垫上特殊而复杂的网格拓扑结构,符合个性化足型,更加舒适,材料利用率高,越来越受到扁平足患者的关注与青睐。 在使用矫形鞋垫的同时也可以做一些运动训练进行辅助,比如抓毛巾、坐姿提踵、抗阻勾脚等。
王金武 2024-01-08阅读量1378
病请描述:大多数膝关节疼痛的患者都认为,膝关节的疼痛仅与膝盖有关。然而,研究表明,膝关节相关疾病(如膝骨关节炎)常常因为力线异常导致,最常见力线异常的原因之一是足部姿势异常,包括扁平足和足外翻。足部支撑身体,对人体行走和运动起到关键意义,足部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下肢力线紊乱,影响膝关节、髋关节、脊柱等。那么足外翻是怎么引起膝痛的呢,又该如何治疗呢? 什么是足外翻? 足外翻,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导致足内外侧力量不平衡,从而导致足部呈外翻位(脚掌向外翻)的现象。足外翻会导致跟骨外移,距骨头向内半脱位,足弓内缘降低,甚至还会造成膝外翻(X形腿)。 正常足与不同足部异常姿势对比 (脚后跟视角) 足外翻有哪些类型? 先天性足外翻:是指由于先天发育异常造成的足外翻,如出生后踝关节两侧肌肉力量不平衡,如脑瘫患儿下肢神经受损引起的足外翻等。 后天性足外翻:多为后天疾病或外伤导致足踝部骨骼或者肌肉软组织出现异常,或者下肢力线异常导致出现足外翻。 足外翻有哪些常见表现? 主要表现为行走时足部向外侧翻转,下肢力线和足部力线不一致,足弓下降或塌陷,脚踝内侧较脚踝外侧略低。 足外翻表现 足外翻为什么能造成膝关节疼痛? 足弓塌陷:足外翻伴足弓塌陷会导致足底大面积触地,足弓减震作用降低,行走运动时产生的冲击震荡直接影响膝关节,长久后就会导致膝关节磨损,引发膝关节疼痛。 下肢力线异常:足外翻患者往往踝关节受力不均,继发下肢力线传导的异常,如足部过分旋前会导致胫骨内旋、髌骨向内偏移,影响膝关节的机械应力,导致膝关节韧带过度拉伸,膝关节软骨磨损加重,甚至会导致关节面的不平和骨性关节炎,产生膝关节疼痛。 足外翻伴膝关节疼痛 治疗:3D打印鞋垫干预足外翻伴膝关节疼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接诊中心戴尅戎院士、王金武教授团队通过3D足部扫描、足底压力及人体生物力学特征,对足外翻导致的膝痛患者个性化设计矫形鞋垫。通过3D打印矫形鞋垫干预足外翻伴膝关节疼痛,重新分布足底压力、调整足弓位置和角度,纠正下肢不正确的力线模式,改善膝关节机械应力,从而改善足外翻和减轻膝关节疼痛。鞋垫各区域设计不同的力学载荷系数,不同密度和粗细的网状结构,在满足基本力学性能的同时,也起到部分缓冲作用,从而减小地面冲击力,对人体下肢骨关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D打印鞋垫适配 左:患者穿戴鞋垫治疗前;右:患者穿戴鞋垫治疗后 患者足踝力线、足外翻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Ohi, H, Iijima, H, Aoyama, T, et al. Association of frontal plane knee alignment with foot posture in patients with medial knee osteoarthritis.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017, 18(1): 246. [2] Van Gheluwe B, Kirby KA, Hagman F. Effects of simulated genu valgum and genu varum on ground reaction forces and subtalar joint function during gait. J Am Podiatr Med Assoc. 2005, 95(6): 531–541. [3] Duivenvoorden, T, Brouwer, R. W, van Raaij, et al. Braces and orthoses for treating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5, 2015(3): CD004020.
王金武 2023-11-15阅读量1911
病请描述:什么是骨肉瘤? 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一种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长肢骨干骺端,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是其最好发部位。骨肉瘤比较容易发生肺部转移,且预后较差,致残和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骨肉瘤有什么症状? 骨肉瘤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和肿块。疼痛往往在轻微活动后或者夜间较为明显,随着肿瘤的生长,疼痛可能会限制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并导致异常的步态,严重者则出现跛行。因此,当青年儿童出现肢体疼痛时,切不可大意,不要误以为是生长痛而耽误就诊,当疼痛反复不能缓解时应至医院检查排除骨肉瘤的可能。随着肿瘤进一步发展,接着会出现包块、皮温增高、血管怒张、关节活动受限,轻微暴力即会出现骨折。 骨肉瘤的诊断 骨肉瘤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① X线② 核磁共振成像(MRI)③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一旦发现异常,医生可能会进行组织活检来确认诊断。组织活检是通过取出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组织是否恶性。 骨肉瘤的治疗 目前对于骨肉瘤的治疗是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再结合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形成综合治疗方案,保肢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高达80%~95%。 目前常用的保肢方法包括: ① 人工假体置换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定制型假体、组配式假体、儿童用可延长假体以及3D打印个性化人工假体等。 优点是具有个性化匹配、最大程度恢复关节结构和功能;缺点是有远期假体松动、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 ② 骨移植: 自体骨移植——优点是无排异反应;缺点是来源有限。 同种异体骨移植——优点是来源广泛,使用便利,骨重建完成后即可终生受用;缺点是有排斥反应,要长时间避免负重,功能恢复迟。 骨肉瘤的预后 骨肉瘤的预后视不同因素而异,如肿瘤的位置、大小、扩散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生物3D打印在骨肉瘤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① 肿瘤模型的构建:3D生物打印技术可以构建复杂的肿瘤模型,如通过梯度结构设计,可有效构建含血管骨肉瘤体外模型,为骨肉瘤微环境的探索及药物筛选提供了良好的模型。 ② 人体组织模型的构建: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可以构建与人体组织相似的三维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模拟药物在人体内部的药效和代谢,从而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药物筛选平台。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 王金武团队于2019年7月自主研制出第二代生物3D打印机,与南京瑞康健刘青团队联合研发了生物3D打印药物筛选生物反应器,可用于骨肉瘤药物筛选。 高通量生物3D打印机(左)与药物筛选反应器(右) 药物筛选反应器应用于骨肉瘤药效验证 参考文献 [1] 3D bioprinting tumor models mimic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for drug screening. Biomaterials Science, 2023.[2] CT、MRI对骨肉瘤浸润侵犯范围评估及其诊断价值分析.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07):168-170.[3] Multi-scale tumor localization based on priori guidance-based segmentation method for osteosarcoma MRI images. Mathematics, 2022, 10(12): 2099.[4] miR-21在骨肉瘤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23,45(07):1134-1140. 文中图片来自王金武团队、文献及网络
王金武 2023-07-26阅读量1799
病请描述: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意思是当肌肉、肌腱或骨骼关节发生损伤时,往往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恢复。可能有朋友会有疑问:骨折愈合真需要这么久吗?为什么会需要这么长时间呢? 在解答大家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骨折?什么是骨折愈合? 从概念上来讲,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当人体骨骼受到各种外伤、车祸、压伤等各种暴力作用,或者长期较高强度压力导致累积性劳损,又或者是出现骨髓炎、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时,就可能发生骨折。当人体骨骼发生骨折后,首先会引起局部的肿胀和疼痛,同时骨骼本身的功能受到影响,可以引起肢体相应的功能障碍,严重移位时还会出现畸形。 骨折愈合就是发生骨折的部分重新恢复连续的过程。当这个过程结束时,应该达到骨折的愈合标准。骨折愈合的临床标准包括: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局部无异常活动; X线平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痴,骨折线模糊。 而骨性愈合则要在临床愈合的基础上达到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或近似消失,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骨折完全愈合。 那么,骨折愈合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需要“100天”那么久呢? 其实,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根据这个过程中骨的组织学和细胞学改变,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但这三个阶段绝不是完全独立的。 1. 血肿炎症机化期:骨折后,骨髓腔、骨膜下和周围组织血管会发生破裂出血,在骨折断端及其周围形成血肿。之后,内、外凝血系统被激活,并引起炎症反应,使血肿机化形成肉芽组织,重建断端的纤维连接。这个过程在成人中一般需要2~3周。 2. 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后,骨膜增生,新生血管长入,成骨细胞大量增生,使骨折端附近重新形成新骨,即原始骨痂。这些骨痂不断钙化加强,使骨折逐渐实现临床愈合。这个阶段是骨折愈合最主要的时期,在成人中一般需要12~24周。 3. 骨板形成塑形期:原始骨痂形成后,还需要经过改造和连接,新生骨小梁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使骨折部位形成坚强的骨性连接,骨骼基本恢复原本的结构。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比较长,在成人中一般要1~2年。 所有的骨折都需要“100天”才能愈合吗? 实际上,前面所说的所有的所需时间都只是一个大体的时间,具体到个人骨折愈合所需要的时间,还跟骨折的部位、程度,骨折后的治疗、营养、康复锻炼,以及患者个人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 总体来说,上肢的骨折一般只需要4~6周就能达到相对稳定的临床愈合,3个月左右就能实现骨性愈合;下肢则一般需要6~8周的时间达到临床愈合,3个月左右也能基本实现骨性愈合。而血供比较差的部位骨折可能需要更长的愈合时间,如大腿股骨、胫骨远端、胫骨中下段、小腿中下段的骨折需要半年到9个月才能达到基本骨性愈合。 为了让骨折更快地愈合,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1. 骨折愈合期间,骨折部位需要制动,同时避免负重,防止二次损伤。 2. 骨折后要多摄入蛋白质、钙含量高的食物,戒酒。 3. 骨质疏松患者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4.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恰当的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 5. 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采取康复锻炼,切勿私自活动和负重。 6. 定期复查。 总而言之,骨折愈合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发生骨折后我们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认真质量和康复,保证骨折的良好愈合。一般情况下,只要能够及时合理地治疗,骨折是能够完全康复且不留任何后遗症的。
文根 2023-06-25阅读量1643
病请描述:什么是骨关节炎骨关节炎(osteoarthrosis,OA)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其中以膝关节骨关节炎最为常见。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临床表现大多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膝关节骨关节炎有哪些症状 疼痛-患病初期,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疼痛感会逐渐加剧。 肿胀-膝关节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有明显的肿胀感觉,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治疗的话,膝关节活动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畸形-病情进展后膝关节可能会出现畸形的情况,走路时疼痛症状可能加重。 膝关节骨关节炎如何预防 一是要注意关节保暖。膝关节暴露在冷空气中,局部浅表的血管受冷收缩,将影响软骨细胞的生存,久而久之,将加速骨关节炎的进程。因此,温度有变时要注意关节保暖。 二是要控制体重。肥胖能直接导致骨关节炎,体重超重的人应当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肥,从而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 三是要适度运动。游泳、骑自行车等锻炼方式可以预防关节和韧带的僵硬与老化。 自查与检查 年龄在40至50岁以上的人群,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很可能是早期膝骨性关节炎: 1.上下楼梯会出现膝关节疼痛、酸软,但是走路时并不会感到疼痛; 2.早晨起床时会感到关节僵硬、走路不灵活,稍微活动一下会有缓解; 3.下蹲时比较困难,会感到关节疼痛,起立时会有关节无力的感觉。这时,需要积极地去医院进行检查。 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矫形器治疗 OA的非手术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体重控制、药物治疗等,以减轻疼痛和控制症状为主要目的。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用药,主要根据患者症状、病变部位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那么在非药物治疗方式中,应用膝关节矫形器治疗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是一种非常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患者通过佩戴3D打印膝关节矫形器来分担部分股骨对胫骨的压力,增大整个膝关节间室间隙,减小膝关节的整体负荷和关节软骨及骨的摩擦。同时依靠三点力学受理原理平衡部分膝关节力矩,降低单侧软骨的压力,矫正下肢力线,减轻疼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王金武教授团队,综合了三(四)点力式原理和整体减荷式矫形原理的特点,在整体减荷式矫形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单侧减荷式矫形原理,设计了单侧减荷式膝关节矫形支具。通过对膝关节两侧分别施加大小不等的轴向拉伸力,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杠杆平衡原理及力的分解原理,产生一个向力较小侧方向的矫正力矩,在矫正力线,减轻患者患侧负荷的同时,对对侧进行局部减荷,从而避免加剧对侧的磨损。在此基础上,王金武教授团队还将3D打印技术运用在了膝关节矫形支具的设计制造中,研发了新型个性化3D打印单侧减荷式膝关节支具,在个性化治疗的同时还减轻了矫形支具的重量,大幅度提升了患者佩戴矫形支具时的舒适度。 个性化3D打印单侧减荷式膝关节矫形器在戴尅戎院士的指导与支持下,率先申请到国内第一个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注册人制度下第一张隶属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型企业转化的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
王金武 2023-06-19阅读量1815
病请描述:骨折属于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疾病。很多人都见过骨折的人打着石膏,过一段时间之后拆掉石膏后,原本骨折的部位痊愈了,就像是从没有骨折一样。这也让很多人对骨折有些轻视,觉得没什么可怕的。 事实确实如此。大多数骨折往往只是一处或几处骨头的断裂,虽然会导致局部的剧烈疼痛和暂时性的活动受限,但只要做好固定,一般都能逐渐实现愈合。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骨折比较严重,患者自身健康状况不佳,或骨折后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出现骨折的后遗症,那后果可能就会比较可怕了。 那么,骨折的后遗症有哪些呢? 1. 骨折早期后遗症 (1)休克 当严重的创伤导致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时,可以引发大量出血,重要脏器或广泛软组织损伤,以及剧烈疼痛,导致患者发生休克。 (2)脂肪栓塞 一般发生于成人。当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可以进人破裂的静脉窦内,引起肺、脑脂肪栓塞,导致患者呼吸功能不全、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3)重要内脏损伤 相关部位的骨折可能导致重要内脏器官损伤,如肋骨骨折导致胸膜或肺损伤,下肋骨骨折导致肝、脾破裂,盆骨骨折导致尿道、膀胱、直肠损伤等。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骨折还可以导致血管、周围神经和脊髓损伤,比如脊柱骨折就很可能伤到脊神经,导致患者肢体功能受损甚至截瘫。 (5)感染 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污染较重或伴有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者,若治疗清创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发生感染,处理不当可致化脓性骨髓炎。 2. 骨折晚期后遗症 (1)坠积性肺炎 主要发生于因骨折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可出现肺功能减弱、咳痰困难,导致肺炎。 (2)压疮 严重创伤性骨折或截瘫患者,长期卧床不起,身体骨突起处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形成压疮。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加之创伤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 (4)损伤性骨化 又称骨化性肌炎。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可导致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处理不当则可使血肿扩大、机化乃至骨化,造成严重的关节活动障碍。 (5)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如果关节面遭到破坏,未能达解剖复位,骨愈合后关节面不平整,就会发生关节面长期磨损,导致关节退变性关节炎。 (6)关节僵硬 由于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再加上关节周围组织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从而导致关节活动障碍。 (7)急性骨萎缩 外伤可以导致关节附近发生疼痛性骨质疏松,亦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 (8)缺血性骨坏死 骨折可以导致某一骨折端的血液供应被阻碍,从而发生缺血性坏死,常见于舟状骨粉碎性骨折、股骨头下型骨折及胫骨中下三分之一部位骨折及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9)畸形愈合 当骨折后复位不良、固定不良或功能锻炼不当时,可以导致断端对应不良,愈合后出现畸形,影响肢体功能。 (10)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 由于骨折复位不良、固定不良、局部供血不良或感染,骨折愈合减慢,甚至不愈合,这是骨折后遗症中十分严重的情况。 总而言之,骨折本身并不可怕,但骨折的后遗症还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一旦发生骨折,一定要及时就医,遵医嘱积极治疗和康复,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文根 2023-05-29阅读量3121
病请描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性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及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在形成骨性关节炎的同时,由于半月板受到长时间的摩擦和挤压,会逐渐产生退行性变及损伤,这种骨性关节炎伴有半月板损伤的病人在中老年患者中最为常见,主要是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受到积累性的损伤造成,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治疗方面,这类患者常规保守治疗以卧床休息、理疗、非甾体类消炎药和止痛药治疗为主,但效果不显著,而手术治疗又具有切口大、恢复慢和伤口易感染等缺点。因此,对单髁膝骨关节炎伴半月板损伤的患者最佳治疗需要药物治疗和康复理疗结合,在必要时进行手术干预。而在非药物治疗方式中,由于膝关节矫形器具有花费较低、无创伤,且能有效地减轻疼痛的优点,因此膝关节矫形器是早中期单髁骨关节炎伴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在手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常见膝关节矫形器包括三(四)点力式与整体减荷式。 三(四)点力式与整体减荷式矫形原理 三(四)点力式膝关节矫形器,依靠三点力学受理原理平衡部分膝关节力矩降低单侧软骨的压力,矫正下肢力线,减轻疼痛。这种减荷方式增大患侧髁间隙,减小负荷;但同时也增加了对侧髁的负荷,对侧腔室的间隙减小,对侧软骨承受的压力增大,软骨磨损增大。整体减荷式膝关节矫形器通过矫形器分担部分股骨对胫骨的压力,通过增大整个膝关节间室间隙,减小膝关节的整体负荷和关节软骨及骨的摩擦。虽然减少膝关节负荷,却未能从根本矫正下肢力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王金武教授团队,综合了三(四)点力式原理和整体减荷式矫形原理的特点,在整体减荷式矫形原q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单侧减荷式矫形原理,设计了单侧减荷式膝关节矫形支具。通过对膝关节两侧分别施加大小不等的轴向拉伸力,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杠杆平衡原理及力的分解原理,产生一个向力较小侧方向的矫正力矩,在矫正力线,减轻患者患侧负荷的同时,对对侧进行局部减荷,从而避免加剧对侧的磨损。在此基础上,王金武教授团队还将3D打印技术运用在了膝关节矫形支具的设计制造中,研发了新型个性化3D打印单侧减荷式膝关节支具,在个性化治疗的同时还减轻了矫形支具的重量,大幅度提升了患者佩戴矫形支具时的舒适度。 个性化3D打印单侧减荷式膝关节矫形器在戴尅戎院士的指导与支持下,率先申请到国内第一个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注册人制度下第一张隶属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型企业转化的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
王金武 2023-05-04阅读量1749
病请描述: 何为扁平足 正常情况下,由于足部骨骼的存在,足底从前到后,从左到右都是弓形的。足弓由韧带和肌腱加强,并通过肌肉和韧带帮助支撑整个身体,在跑步和行走时推动身体前行。然而,多种原因可能会导致足心扁平,这使人在站立时整个脚掌与地面接触。这种情况叫做足弓塌陷,或扁平足(flatfoot)。当足弓扁平时,足部过度内旋,这又导致了腿的错位变形,步态异常负重力线不正常等。 患病原因 扁平足的形成既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的, 先天性扁平足通常有先天性的骨结构异常。而后天性扁平足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有如下: ①年龄:幼儿多表现为扁平足,会随着发育在青春期趋于正常,所以扁平足发生率与年龄呈负相关; ②性别:研究发现男性较女性发生率高 ; ③体重:体重影响儿童的姿势体态,随着体重增加,儿童扁平足发生率也增加; ④穿太紧的鞋子:正常幼儿的足弓伴随着肌肉、韧带和骨骼生长而发育,如果穿太紧的鞋子,有时会导致足弓塌陷,穿对足弓有过多支撑的鞋会影响肌肉的力量引起扁平足; ⑤足部生理结构的改变:如韧带松弛会引起足部过度活动和足底压力异常分布从而导致扁平足; ⑥其他:如家族遗传、过早走路和姿势不良等。 有研究表明扁平足会引起足部疼痛,步态障碍,足底筋膜炎、膝关节骨关节炎、腰背痛及增加下肢损伤风险等。3D打印矫形鞋垫作为扁平足的治疗方式之一,其通过数字化扫描技术获得足部的确切形状和大小,作为设计的输入,定制更适合患者足底结构的矫形鞋垫,通过调整足底受力位置来达到调整下肢力线的目的。与此同时,在使用矫形鞋垫的同时也可以做一些运动训练进行辅助。 3D打印鞋垫 运动训练 锻炼足底肌肉力量:将毛巾放于足底,反复用足底抓取毛巾,锻炼足底肌肉力量。 2 . 锻炼足内翻力量:将弹力带固定在足底内侧,足底向内翻转,弹力带向外侧拉,互相对抗,在此过程中小腿前内侧会有酸酸的感觉。 3. 站立踮脚尖:将双足微微分开,做踮脚尖的训练,将足踮到最高,小腿后侧会有酸酸的感觉。 4.锻炼胫骨后肌:双足踮脚动作中,为了避免跟骨外翻,可以在双足内踝之间加上一个网球(或类似的其它球),在踮脚过程中,向里挤压网球。 5.放松足底肌肉:使用按摩球,将足踩在上面,来回滚动,每次滚两三分钟左右,滚完一分钟休息30秒,再滚下一次。 上海九院王金武教授团队3D打印个性化矫形鞋垫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根据患者足部扫描及足底力学特征进行个性化设计,更准确地设定患者站立行走时正确的下肢力线,纠正异常,可以很好地分散足部压力,同时对扁平足患者的足弓部位的负荷通过支撑进行分配以增加舒适度,制造出鞋垫上特殊而复杂的网格拓扑结构,符合个性化足型,更加舒适,材料利用率高,越来越受到扁平足患者的关注与青睐。
王金武 2023-04-04阅读量2080
病请描述: 我们在前期科普贴创伤/手术后慢性痛01中介绍了创伤/手术后慢性痛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 版中的诊断分级(二级诊断),及其在疼痛学科慢性痛疾病中的病种归属。在创伤/手术后慢性痛02中,对引起关节成型术后慢性疼痛(四级诊断)的常见手术术式,疼痛的可能病因和疼痛科常用治疗方法做了介绍。 本期内容,我们介绍一下膝关节术后并发症中,对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起居影响较大的一种并发症--膝关节僵硬。易出现膝关节术后僵硬的手术主要包括膝关节成型术和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这两种手术的适应症是有很大区别的: 膝关节成型术也称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适应症主要是老年患者的骨性关节炎,其次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的晚期。 附注:一般就是严重的膝关节炎,伴剧烈疼痛、膝关节不稳或畸形,日常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效果不显著的老年患者。各种无菌性的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骨关节炎、少数创伤性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失败的骨性关节炎、原发性或继发性的骨软骨坏死这些疾病。 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一般是车祸骨折后,用钢板等内固定体(必要时使用外固定支架)恢复骨骼连续性,逐步康复下肢功能。但膝关节结构复杂,且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术中要兼顾多维力学方向的应力强度和活动度需求,一般内固定物使用量较大,植入物较多,术后康复难度较高,所以出现术后慢性痛和膝关节活动不良的概率较普通的长骨干骨折要高。 附注: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疼痛和活动度恢复不良的可能原因分析如下:a.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植入体用量较大,对生理结构自然愈合干扰较大。b.外伤骨折后(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后),常有多个关节周围滑囊损伤,破坏了关节原有的润滑体系。c.关节面骨折破环关节软骨面和原有的应力架构。d.创伤炎症修复过程中,出血—水肿—变性—坏死—机化等,使得关节内固定术后恢复受诸多因素影像。e .部分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有可能对内固定“异物”过反应,f. 患者术后肌肉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也是重要影像因素。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疼痛/僵硬的临床表现:常见膝关节活动度僵硬(常为屈曲为15°±5°之间),表现为主动屈曲/伸直严重受限,被动屈曲/伸直康复锻炼时有撕裂样疼痛。 传统治疗方案:骨科手术切开松解,但因多次手术创伤,疤痕增生活跃,易术后再粘连。 疼痛科治疗方式:术后一年以内患者,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针液压松解粘连结构,无手术切口,在遵循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局部使用药物可预防炎症再粘连。术后一年以上患者,须面诊查体后,拟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王华 2023-02-24阅读量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