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 一、PD的疼痛分类 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 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 二、评估方法 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 三、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 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 2.手术治疗 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 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 3.其他辅助治疗 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 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2-11阅读量8764
病请描述:你知道嘛,一般人的头颅重量约为4.5~5.5公斤,其重量约占一个成年人体重的7.7%,当低头15°时颈部承受的重量约为12公斤,当你低头60°时颈部承受的重量约为27公斤,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了颈椎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16~35岁年龄段发病的颈椎病青年患者大有人在。50岁左右的人群中,约有25%的人患过颈椎病。60岁以上的无症状人群中86%的人有颈椎退行性变,26%的颈部疼痛患者1年内复发。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症”中,颈椎病名列第二位。 什么是颈椎病呢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由此继发的颈椎组织病理变化累及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组织结构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仅有颈椎的退行性变而无临床表现则为颈椎退行性变。颈椎病的六大分类1、颈型颈椎病:病因:颈椎间盘病变引起,窦椎神经受压症状:颈部疼痛、酸胀等不适,放射到枕顶部或肩部。头颈活动偏向一侧时症状加重。常与劳累有关,属于常见类型之一。2、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颈脊神经根受压所致,突出物多为椎间盘或椎体后缘骨刺。症状:表现为上肢放射性麻木,颈部僵硬疼痛;强迫后伸或侧屈时出现颈臂串痛,压迫颈部痛点,串痛可放射至手掌或指端辅助检查:MRI检查可以看到骨刺或椎间盘向后外突出,压迫神经根,椎间隙有狭窄3、脊髓型颈椎病:病因:症状严重,需要手术治疗,脊髓受压或影响脊髓的血液循环导致。症状:患者年龄多在四五十岁以上,上肢表现为麻木、酸胀、灼痛、无力,持物不稳,吃饭时掉筷子手等部活动障碍;下肢表现为足底感觉异常、肌肉痉挛、颤抖无力、行走不稳。辅助检查:MRI可以看到脊髓受压,椎管变细。4、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少见型,椎动脉受压使其管腔狭窄。症状:转头时头晕、偏头痛;听力、视力减退;扭头时跌倒。辅助检查:磁共振血管造影,能看到椎动脉受压后狭窄。5、交感型颈椎病:病因:少见型,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产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鼻炎症状;听力、视力下降;腹胀、腹泻、消化不良;胸闷,心率、血压失常;面部或躯干多汗、无汗、畏寒、发热。6、混合型颈椎病临床出现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颈椎病症状和体征,最常见的是颈型与神经根型合并;该型常发生于病程较长的老年人群中。 颈椎病处理颈椎病的预防要把”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念放于日常生活,我们发现选择一款合适的枕头是极为重要的。那么我们在选择枕头的高度时是否要遵循“高枕无忧、低枕无病”原则呢?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高枕头会造成落枕、呼吸困难和鼻鼾,低枕头会造成肩颈痛、张口呼吸和打鼾。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造成颈椎病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枕头。颈椎生理曲线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如果长期枕高度以及材质不合适的枕头,会使颈椎某处屈曲过度,支配关节突关节的神经受到刺激,导致神经的水肿和纤维化,同时引起关节周围肌肉收缩;还会将此处的韧带、关节囊牵长并损伤,造成颈椎失稳,发生关节错位,进而发展成颈椎病。传统枕头导致颈椎曲度变形3D打印个性化颈椎枕矫正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人的颈椎曲度都是不同的,所以对枕头的选择存在着个性化差异。对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中心,通过光学扫描以及X光对颈部进行检查,测量出颈椎曲度,由医生、工程师、专业矫形器师结合个体的情况设计个性化颈椎枕,通过3D打印部分或全部工艺制作完成,做出适合不同个体的颈椎枕。 通过个性化做出的枕头其颈部与枕头接触面积大,支撑比较平均,压力分散平均,脊柱周围肌肉能得到充分放松,并且不会对肩部血运造成压迫性损害,对维持正常颈曲和保持颈椎生物力学平衡非常重要,同时有助于缓解颈肩疼痛及恢复神经功能。
王金武 2021-11-29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胆囊结石形成以后,很难通过药物溶石排石的,那么结石长期在胆囊内会对胆囊有什么结果?一是胆囊结石在胆囊内移动,没有堵塞胆囊頚管或堵塞不全,这种情况是胆囊炎不明显的,也就是病人感觉不是很疼痛,只是腹胀,或进食后腹胀,伴有有肩背部不适或放射痛。长期的这种炎症刺激会损伤胆囊,损伤胆囊功能,另外,也有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最终结局是胆囊切除。二是胆绞痛,这种情况多见于结石嵌钝在胆囊頚管,超声检查结石位于胆囊頚管,不移动,胆囊壁有不同程度水肿增厚,壁厚超过3毫米,随着病情进展,严重的时候达10毫米,这时候会开始出现感染症状,如发冷发热,右上腹部疼痛难忍,这个时候需要输液和急诊手术。也有的结石堵在胆囊頚管口,随之又移动来了,此时腹疼就没了,但这也是一种预兆,意味着疼痛将会频繁发作,但从控制饮食已经无效了,这种情况切记服用利胆排石药物,容易诱发胆绞痛发作。应该及时手术治疗。三是胆囊頚管结石嵌钝发生胆囊炎,通过输液消炎治疗度过了急性期,进入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超声检查结石不移动,胆囊胀大,胆囊壁厚有所消退,甚至恢复正常厚度,发烧腹疼明显缓解,这样的胆囊损伤很重,几乎都要胆囊切除了。所以,对于无症状的或只是腹胀,表现出“胃病”症状的胆囊结石,及早采取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方法,不要等到发生了胆绞痛再考虑治疗,及早取出结石保护胆囊。 另外,有下列情况时,即使没有任何不适,也应积极手术治疗:1.胆囊结石直径>3cm,或结石数目超过3枚,2.胆囊壁增厚超过5毫米;3.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也应该及时手术切除胆囊,因为这些情况胆囊癌变率高。
杨玉龙 2021-11-19阅读量9739
病请描述: 说到胸痛,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心绞痛,那是不是所有的胸痛都是心绞痛呢? 其实,胸痛除了心血管相关疾病,也可能是由于肺部疾病、胃食管类疾病,亦或是肋间神经炎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胸痛,但不同病因导致的胸痛的疼痛部位与放射部位、疼痛性以及疼痛持续时间等是不相同的。 那心绞痛到底是种怎样的“痛”? 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是这样的[1]:Ø 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是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至颈、咽或下颌部。Ø 疼痛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性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但也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而非胸痛。Ø 常见诱因:常常由于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日常的饱食、寒冷、吸烟等亦可诱发。且疼痛常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Ø 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达到一定程度后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逐渐消失,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多为3~5分钟,很少超过半小时。Ø 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诱因相关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或口服尼可地尔等药物也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疼痛的症状。 所以,当出现了上述心绞痛症状的患者,我们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做好疾病管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展,以预防心肌梗死。参考文献:[1]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0.
微医药 2021-11-10阅读量9962
病请描述: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微医君这就给大家介绍这个节气应该如何养生~寒露如何养生01朝盐晚蜜 养阴防燥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中老年人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02颈腰脚三保暖 适时添衣 寒露之后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保暖。暖颈: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咳嗽、感冒、嗓子发炎。戴条围巾可以有效保暖颈部。宜经常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暖腰:老年人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冷的刺激容易加重。老年人早晚出门时不妨穿个马甲。另外,广播体操里的腹背运动和蹲起运动都能很好地温暖腰背,时常用搓热的双手捂在腰眼上也有很好的温热作用。暖脚:足部保暖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以外,还可以利用晚上看电视的时间,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做完运动,再用热水泡脚,可舒筋活血,温暖全身。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圈友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但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03防病记得要多饮水 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有脑血栓病史的人尤其要注意清晨和晚间适量饮水。清晨饮水可冲淡胃肠道,水分入血液后,随活动以汗液和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睡前半小时适量饮水能防血栓。另外要提醒的是,高血压患者夜间不要因为起夜怕凉而憋尿,否则会使血压升高,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04早睡早起 适量运动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会增加人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05艾灸防病 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胫骨前嵴外侧一横处。中医认为足三里穴为胃经之要穴,经常艾灸足三里能起到调脾胃、调气血、具有补虚、健脾的特殊功能。寒露水果这样吃山楂山楂含钙量在秋季水果中最高,孕妇和儿童对钙的需求大,这两类人群不妨在饭后吃点山楂。但别为了减肥过量食用,尤其是胃肠功能弱的人,长期吃生山楂可形成胃结石,增加发生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穿孔的风险。建议:最好将山楂煮熟或泡茶吃。葡萄葡萄益气补血、生津止渴、健脾利尿,初秋时多吃还能帮助机体排毒,解内热。秋梨梨性凉味甘,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如果有咽干喉痛等上火症状,生吃就好。如果想要起到滋阴润肺、润喉祛痰的功效,熟吃更佳。寒露吃什么?1蜂蜜功效:蜂蜜有养阴润燥、补中缓急、养脾气、悦颜色的功效,被称为“百花之精”。与核桃合用,还能润肠通便。推荐药膳:蜂蜜泡核桃仁做法:将核桃仁装入广口瓶或罐内,倒入蜂蜜(量以没过核桃仁为宜)一般每日服用2~3次,每次两汤匙。2花生功效:花生素有“长生果”的美誉,能健脾和胃、润肺化痰、益气止血。秋冬吃炒花生易上火,用陈醋泡制,却能去火和胃,功效倍增。推荐药膳:老醋花生原料:花生米100克,白糖,陈醋,小葱,香菜,烹饪油,生抽适量。做法:花生清水洗净,晾干备用,小葱、香菜洗净切末,白糖、陈醋和生抽按个人喜好混合;取平底锅,热锅热油,花生米放入慢炒,酥至5分干,盛出;将调料汁趁热浇入,撒上葱花和香菜末,调拌均匀浸泡片刻即可。3黑芝麻功效:黑芝麻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与桑葚一同熬粥,有滋阴润肠的效果。推荐药膳:黑芝麻桑葚粥原料:黑芝麻60克,桑葚60克,白糖10克,大米30克。做法:1. 将黑芝麻、桑葚、大米分别洗净;2. 放人砂锅内加清水三碗,煮烂加人白糖后即可。
健康资讯 2021-10-09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未来”。现今社会,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较为沉重,每位家长不但期望自己的孩子有优秀的学业成绩,更希望孩子能有挺拔的身姿、健康的骨骼发育。据《青少年形体健康教育管理研究》2016年统计,6-15岁青少年中,肩部形态异常的占18.2%,背部形态异常占7.2%,颈部形态异常占15%。可见,巨大的学习压力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了大量学生的骨骼肌肉疾病,而学龄期形成的骨量是终生骨骼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为了预防“小儿疾病所致的老年结果”,在小学阶段养成合理健康的生活与营养方式对于日后构建强健有形的骨骼肌肉、减少骨折风险、防治中老年骨质疏松来说十分关键。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的骨骼健康科普专家将为大家介绍不良行为习惯给孩子所带来的各类肌肉骨骼疾病,并给予相关建议。1.驼背有的学生面对沉重的作业负担会每天伏案数小时,有的学生沉浸于电脑平板无法自拔,许多学生表现为头部较身体其它部位不同程度地向前突出、双肩不对称、向前弯腰时后背的高度异常,仅少数严重者可出现腰背疼痛不适、下肢酸痛。不正确的坐姿、站姿通常是驼背的元凶。驼背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6-12岁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姿势性驼背,其实质为脊柱后突。正常人脊柱存在生理性曲度,胸椎向后形成弧形,而颈椎、腰椎向前成弧形,以维持最佳生理曲线和身体平衡,保证人体能正常前视。在X线下,胸椎生理性后突通常在20-45°,当其大于50°即可诊断为脊柱后突。然而,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此类姿势性驼背属于非固定性,早期发现并及时正确矫正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凡是无脊柱肩背部严重损伤的小学生,均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矫正:(1)坐在靠椅上,双手抓住臀部后的椅面两侧,昂首挺胸,向后张肩,每次坚持10-15分钟,每日2-3次。(2)背朝墙,距墙约30厘米,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臂上举并后伸,同时仰头,手触墙面再还原,反复做10遍,每日做2-3次。(3)仰卧床上,在驼背突出部位垫上6-10厘米厚的垫子,全身放松,两臂自然伸直,手掌朝上,两肩后张,如此保持仰卧5分钟以上,每日做2-3次。(4)坐或站立,双手持长棒,横放在肩背部,挺胸抬头,致肩背部肌肉稍有疲劳感即停,每日早晚各做一次。上述矫正驼背法,宜在早晨和睡前进行。由于驼背是长期形成的顽固性畸变,所以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会获得满意的效果。而症状严重腰背持续酸痛者须及时就医。从预防的角度具体来说,家长最好督促孩子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端正身体的姿势,平时不论站立、行走,胸部自然挺直,两肩向后自然舒展。坐时脊柱挺直,看书写字时,头部不过分前倾或后仰,更不要趴在桌上,使头、颈、肩、背呈正常生理曲线,正确的坐姿更有利于减缓眼部疲劳、预防视力下降。(2)正在发育的儿童的床铺质地可中等偏硬,以使脊柱在睡眠时保持平直。(3)加强体育锻炼。认真上好体育课、做好课间操,促进肌肉力量的发展。 2.斜肩早在19世纪已有德国科学家提出中小学生书包过重会导致正在发育的机体产生姿势缺陷,现如今,为学生减负的话题耳熟能详,但很多学生的书包还是越来越重。每天背书包上学作为小学生负重的主要方式,过度负重和看似时尚的单肩背负姿势所造成的众多姿势缺陷中,斜肩极为常见,这里主要为大家介绍斜肩不正。造成斜肩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儿童少年肌肉发育尚未完善,较薄弱,长时间的两肩受力不均,使维持正确身体姿势的脊柱两侧神经肌肉紧张度不平衡而发生姿势缺陷,另外,两肩负荷不均衡,有时可引起脊柱轻度侧突,即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二是与遗传因素有关。小学生群体中以前者较多,斜肩如不及时矫正,除有碍形体美外,还会影响到同侧胸肌的发育和颈歪斜,甚至影响心脏健康发育。小学生发生脊柱侧弯而引起的肩膀歪斜常常没有临床症状,那么医学上一般是如何准确判断肉眼难以分辨的斜肩的呢?影像科通过拍摄正位图像的X光片,然后以锁骨水平参考线(CHRL),即垂直于X线片外侧缘并经过抬高侧锁骨最高点的直线,和锁骨参考线(CRL),即经过右侧和左侧锁骨最高点的连线所成的夹角,即锁骨角θ。根据约定,在左肩高时此角度为正值,右肩高时为负值,以数值大小判断斜肩严重程度,同时可早期发现这种姿势缺陷,判断有无脊柱侧弯,并根据严重程度从观察、训练、理疗、石膏、支具、手术这些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多数小学生因背包问题而引起的肩膀歪斜情况,必须早期经过纠正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才能得到恢复。所以,科学合理的姿势训练是很有必要的:(1)取站立姿势,头平,肩平,两眼平视,保持正中,然后两臂侧平举,向外、向内交替绕环,开始向外绕小环,逐步绕中环,至大环,4个8拍后再向内绕环4个8拍,可增强肩臂肌肉群及胸、脊背肌肉群力量,加快这些部位的血液循环。要求:加大肩绕环的幅度,主要靠肩进行动作。(2)躯干及头部姿势同前,两臂侧屈,屈肘,向外、向内绕环,开始向外绕小环,逐步绕中环,至大环,4个8拍后再向内绕环4个8拍,可增强肩臂肌肉群力量,加快该部位血液循环。(3)躯干及头部姿势同前,两肩轮流上提,一肩提两次后换另一肩上提。做4个8拍为一组,共做3-4组。要求:上体正直,单纯提肩动作,头、颈勿动,肩放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江湖上”一些稀奇古怪且没有任何医学研究支撑的治疗方案还是吸引了不少患者尝试。例如刮痧、电击等,结果却是耽误了治疗时机,使其发展成严重的脊柱畸形,令人痛心。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对于姿势缺陷更重要的是从预防做起。学生背负适宜重量的上限为体重的10%以内,小学生们可仅背当天使用书籍,可选择使用拉杆式书包,也可选择在校时间尽力完成部分作业后回家,这些方法均可避免前倾效应的积累。以正确姿势背负双肩包,保持端正走姿,选择的包带应较宽较软,调节包带至适宜松紧度,避免单肩背、斜挎背等方式,这些方法均可有效防止双肩高度不一。3.腱鞘炎五年级的小王同学,对新买的平板电脑爱不释手,在周六下午连续玩了四小时的王者荣耀后,右手大拇指的根部逐渐出现剧烈难忍的疼痛,拇指屈曲,甚至不敢活动。这就新闻报道中常说的腱鞘炎的典型症状。过去,腱鞘炎多见于体力劳动者,而现在,少年、学生群体已然成为腱鞘炎新兴患病人群,该种疾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学生群体不同于一般劳动者,通常在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手指的长时间高强度使用,往往在拇指、中指、环指的掌指关节产生剧痛,少数患者会在疾病初期的早晨感到患指僵硬、疼痛,缓慢活动后消失,部分患者在用力屈伸手指做弹拨动作时甚至出现响声;体检时医生往往可在掌横纹处触及痛性结节,这种疾病被叫做“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不少沉迷电脑的学生在手腕处也可出现类似症状,称之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疼痛多集中于腕关节的拇指侧,无力提物。握拳向小拇指侧偏斜时,该处疼痛可明显加剧,称为“Finkelstein试验”阳性。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小学生患腱鞘炎的报道越来越多?腱鞘炎又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由于乐器类兴趣班报名人数居高不下,手机、平板在校园日渐风靡流行,电脑游戏发烧友也有了小学群体,而双休日家长对学生稍加疏忽就会更造成学生对电子游戏的放纵,这些无不引起手指手腕的频繁快速活动。部分手部肌腱外包裹有一层腱鞘,就如同刀有刀鞘的保护,腱鞘具有保护、润滑、保持肌腱活动度的功能,而高强度活动引起的过度摩擦会导致出血、水肿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反复创伤或慢性迁延后,腱鞘增厚致使肌腱的活动空间狭窄,发生不同程度的粘连,肌腱性质也发生改变,即可表现为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对于小学生而言,长期影响下更可造成关节发育畸形的危害。腱鞘炎的治疗可分为非手术和手术两大类。多数患者通过局部制动、按摩、休息、保持观察或腱鞘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或复方倍他米松即可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以上非手术疗法无效时往往考虑手术下切开腱鞘,减轻内部压力,并去除粘连。那么,不想得腱鞘炎怎么办?提示以下三点:(1)连续训练乐器或游戏时间不宜过长,结束后可反复揉搓手指和手腕进行按摩,冬季可再用热水泡手。(2)对于热爱伏在电脑桌前游戏的学生,应控制上网时间,并采用正确的娱乐姿势,尽量让双手双臂平衡,手腕能触及实物,不要悬空。维持正确坐姿同时可预防上述驼背及斜肩的发生。(3)手腕疲劳感明显者,可做手腕关节180度的旋转;或将手掌用力握拳再放松,来回数次;或将手指反压或手掌反压数下,均可有效缓解手部酸痛。 骨骼肌肉的生长速度,在小学阶段虽然不及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来得快,但是依然迅速且关键。正确适量的运动可让孩子的心肺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促进骨骼肌肉生长,刺激激素分泌,推动成长,并且能有效提高食欲、提高思维活跃度,减少因学习压力而导致的头晕、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家长可以送给孩子的一件最好的礼物便是“鼓励他们终身热爱体育活动”。不过,任何运动方式都应有正确的指导和监督,防止肌肉拉伤、骨折、骨骼发育畸形。大家都知道,人体所必需的六大营养素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儿童缺一不可,且应均衡搭配。骨骼的发育也与多种营养素密切相关,如钙、磷、维生素D、维生素A、锌等。奶类及奶制品中含钙、蛋白质、维生素D等,如条件允许,可坚持每天一杯牛奶。富含钙的食物还有豆制品、紫菜、虾皮等等,从食物获取的钙质是最好的。推荐每日钙摄入1200-1500mg.但是,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没有从食品中获取足够的钙质,也可以考虑钙补充剂。特别要提醒的是,骨头汤并不能高效补钙,“以形补形”的观念需得到更正。小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不但关系到下代人的总体健康水平,而且关系到民族的繁衍昌盛。在这生长发育的动态“塑形期”中,我们应根据该年龄段独特的解剖生理与发育特点,给予特殊关注、做好保健工作,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作者:梁海峰 林红指导:董健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本文受以下项目资助: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编号:20DZ2312000)上海市卫健委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编号:GWV-10.2-XD11)
董健 2021-08-03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难免会有滑倒摔屁屁的经历,肉肉的屁股有很好的缓冲,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不过并不是每次都总能那么幸运哦,小编发现,生活中骶尾部摔伤后遗留慢性疼痛者并非罕见,只是难言之隐,不足为外人道…… 那尾骨痛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亲历者陈小姐第一个反应是“疼”!就和脚趾撞到桌角一样锥心的痛,缓了几分钟起来走的时候感觉自己有点瘸,第二天走路基本没有问题,只是坐下和站起有痛。一周以后,开始出现坐久一些就疼痛难忍,从坐位到站立是最痛的,晚上不能像原来一样仰卧了,不小心翻个身有时还会痛醒。陈小姐不放心,就去医院拍了片子,医生也说没有骨折,休息休息不要压到就好了。可是,一个月后,情况并没有改善,还因为每天上班不得不坐着,症状越趋严重,甚至因为害怕诱发疼痛,大小便都受到了些影响。图1 骶尾骨结构示意图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骶尾骨在哪里啊?为什么会痛呢? 尾骨位于脊柱末端,由三到五块小骨所融合成,长约3~4厘米。尾骨由韧带和退化的椎间盘与骶骨相连,两者之间有些许活动,一旦因外伤或过度的活动超过正常的角度,就会拉伤这些韧带而导致尾骨痛(图1)。如果连接在尾骨上的盆底肌功能受到影响,则可能影响排便功能。图2 尾骨痛区域(红色为疼痛常见部位,还可能存在尾骨深部) 尾骨痛女性患者居多,主要是因为女性和男性尾骨结构上的差异,女性坐着时与椅面接触点靠近尾骨,体重会分布在尾骨上形成压迫,而男生体重更多作用在坐骨上(图2)。另一个原因是生产时胎儿的头或肩会将尾骨向后撑开,出现产伤性的尾骨痛。当然,尾骨痛最常见原因是外伤,尤其是滑雪、溜冰等这类容易导致四脚朝天形式的摔倒。 那么尾骨痛怎么消除?当然是需要先进行专业评估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骶尾骨骨折脱位,然后请康复师进行针对性处理(图3)。图3 骶尾部骨折脱位 损伤早期:如没有造成马尾神经的压迫,一般建议卧床休息配合外用药物、坐位时使用气垫圈等(图4)。若压迫马尾神经,造成大小便失禁,则需要手法或手术复位解除压迫(图5)。图4使用气垫圈减少骶尾部压迫图5 骶尾骨受压后力学变化 评估下来,陈小姐没有骨折和马尾神经受损症状,并且已经过了伤后急性期。所以康复师为她采取了手法调整和功能训练:对关节处软组织痛点和连接在尾骨上的盆底肌进行手法处理、辅以盆底肌主动收缩练习、骨盆带整体调整。处理后痛点疼痛很快由VAS 4分下降至1分,坐站姿势变换时基本无痛(图6)。后续指导包括:改变不良坐姿,避免久坐,使用气垫圈坐垫,减少局部的压迫,疼痛明显时进行热敷改善;简单的盆底肌练习自我定期定量完成。一周后除了久坐后还有2分左右的疼痛,陈小姐已经基本恢复无痛生活了。图6视觉疼痛评分(VAS) 当然小编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哦,如果没有任何明确的外伤史,出现的骶尾骨部位疼痛,务必要到医院检查,排除骨盆感染、肿瘤、先天性的尾椎畸形等原因哦。【温馨提示】在厨房、卫生间、台阶、雨后的道路等处活动时要小心防摔哦。冬季运动如滑雪、溜冰等很容易摔伤,一定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练习并做好安全防护。
汪方 2021-07-18阅读量1.8万
病请描述: 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是因为胆囊结石引起的,这种炎症分三种情况:一是胆囊结石在胆囊内移动,没有堵塞胆囊頚管或堵塞不全,这种情况是胆囊炎不明显的,也就是病人感觉不是很疼痛,只是腹胀,或进食后腹胀,伴有有肩背部不适或放射痛。长期的这种炎症刺激会损伤胆囊,损伤胆囊功能,最终结局是胆囊切除。二是胆绞痛,这种情况多见于结石嵌钝在胆囊頚管,超声检查结石位于胆囊頚管,不移动,胆囊壁有不同程度水肿增厚,壁厚超过3毫米,随着病情进展,严重的时候达10毫米,这时候会开始出现感染症状,如发冷发热,右上腹部疼痛难忍,这个时候需要输液和急诊手术。三是胆囊頚管结石嵌钝发生胆囊炎,通过输液消炎治疗度过了急性期,进入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超声检查结石不移动,胆囊胀大,胆囊壁厚有所消退,甚至恢复正常厚度,发烧腹疼明显缓解,这样的胆囊损伤很重,几乎都要胆囊切除了。所以,对于无症状的或只是腹胀,表现出“胃病”症状的胆囊结石,及早采取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方法,不要等到发生了胆绞痛再考虑治疗,及早取出结石保护胆囊。另外,有下列情况时,也应积极手术治疗:1.胆囊结石直径>2cm,或多发结石,结石直径<0.5cm;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3.伴有胆囊息肉>0.8cm;4.胆囊壁增厚;5.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6.儿童胆囊结石;7.需长期行肠外营养或化疗;8.合并糖尿病;9.有心肺功能障碍;10.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11.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
杨玉龙 2021-05-19阅读量9079
病请描述: 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是因为胆囊结石引起的,这种炎症分三种情况:一是胆囊结石在胆囊内移动,没有堵塞胆囊頚管或堵塞不全,这种情况是胆囊炎不明显的,也就是病人感觉不是很疼痛,只是腹胀,或进食后腹胀,伴有有肩背部不适或放射痛。长期的这种炎症刺激会损伤胆囊,损伤胆囊功能,最终结局是胆囊切除。二是胆绞痛,这种情况多见于结石嵌钝在胆囊頚管,超声检查结石位于胆囊頚管,不移动,胆囊壁有不同程度水肿增厚,壁厚超过3毫米,随着病情进展,严重的时候达10毫米,这时候会开始出现感染症状,如发冷发热,右上腹部疼痛难忍,这个时候需要输液和急诊手术。三是胆囊頚管结石嵌钝发生胆囊炎,通过输液消炎治疗度过了急性期,进入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超声检查结石不移动,胆囊胀大,胆囊壁厚有所消退,甚至恢复正常厚度,发烧腹疼明显缓解,这样的胆囊损伤很重,几乎都要胆囊切除了。 所以,对于无症状的或只是腹胀,表现出“胃病”症状的胆囊结石,及早采取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方法,不要等到发生了胆绞痛再考虑治疗,及早取出结石保护胆囊。 另外,有下列情况时,也应积极手术治疗:1.胆囊结石直径>2cm,或多发结石,结石直径<0.5cm;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3.伴有胆囊息肉>0.8cm;4.胆囊壁增厚;5.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6.儿童胆囊结石;7.需长期行肠外营养或化疗;8.合并糖尿病;9.有心肺功能障碍;10.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11.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
杨玉龙 2021-05-19阅读量9089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史国栋,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分管行政及医疗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在颈腰椎退变、畸形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颈腰椎手术的微创治疗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提到颈椎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大家都并不意味着大家都真正了解颈椎病,人们对颈椎病的认知还存在许多的误区,而这些误区主要集中在颈椎病的症状、治疗与日常管理方面。本文就教您如何避开这些误区。关于颈椎病症状方面的误区:误区一:脖子疼就是颈椎病?提到颈椎病,绝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脖子疼,脖子疼确实是颈椎病的症状之一,但我们不能说只要脖子疼就是颈椎病。一方面,很多疾病都会有脖子痛的症状,脖子疼并不是颈椎病的“专利”;另一方面,颈椎病有很多类型,有些类型的颈椎病不一定会表现出脖子疼的症状。颈椎病作为一种疾病它有严格的诊断标准,除了脖子痛等症状以外,还要由医生做一些必要的体格检查,再结合拍片等辅助检查结果,最后综合分析以上三方面信息才能判断是否得了颈椎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脖子痛仅仅是一种预警信号,是在提醒我们脖子太累了,要省着点儿用,注意休息。误区二:脖子响就是颈椎病?有些人反映自己在扭脖子的时候经常发生“嘎嘎”的响声,是不是得了颈椎病?这种情况,临床上称为颈椎弹响,一般是关节和肌肉摩擦或者关节内空气排出造成的。年轻人出现这种现象不用紧张,但如果年龄在40岁左右且伴有颈部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时应该到医院排查。误区三:头晕就是颈椎病?颈椎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头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症状表现之一。但是,头晕是极其常见的临床症状,大脑供血障碍、高血压、低血糖、心脏病等很多疾病都可能引起头晕症状。因此,出现头晕症状以后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就是颈椎病,但是最好做个检查。出现上面这些误区,主要是因为大家都只知道颈椎病这个名词,而不了解其具体的症状,想当然地把和脖子及以上的病都归类为颈椎病。依据受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颈椎病主要分为五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每种类型的颈椎病的症状都不尽相同:最早期仅仅窦椎神经受刺激,引起颈部不适、颈痛及活动受限等;如果脊神经根受压,则除颈部症状外,还表现为手麻、手指上肢放射痛、抓握无力及指尖敏感等;如果椎动脉受压,则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视力障碍等;当脊髓受压,则此时颈痛不明显,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为最先出现的症状,严重时可表现为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误区四:颈椎病治不好有一部分患者认为,颈椎病就是个“老顽固”,根本治不好,因此不愿意配合治疗,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无论是长期劳累导致的颈椎病,还是脊髓受到压迫导致的颈椎病,都是可以治疗的,治疗的方法也很多:颈托、颈部牵引、多种电疗、非甾体类消炎药物、针灸、推拿、关节松动手法、实在不行还可以做手术,总有一种方法适合您。所以,得了颈椎病不要心灰意冷,还没开始治疗就给自己一个“颈椎病治不了”的心理暗示,而是积极配合治疗,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锻炼等。误区五:长期牵引可以治疗颈椎病牵引的原理是把椎体之间的距离拉大,从而达到减轻锥体之间压力的目的。“牵引”在过去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但是,一方面牵引只是一种保守治疗的方法,另一方面,牵引时力的方向很重要,否则,力的作用部位偏了,该拉的地方没拉到,不需要拉的地方反而被拉伤了。所以牵引不宜长期进行,毕竟凡事过犹不及,反复进行不恰当的牵引,可导致颈椎附着的韧带松弛,加速颈椎的退行性病变,降低颈椎的稳固性,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可能加重病情。误区六:得了颈椎病就不能按摩了/颈椎病按摩就能治好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按摩推拿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但是必须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颈椎病患者都可以按摩,比如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按摩的话极有可能导致患者瘫痪。因此,患者在出现症状以后应该首先到正规医院就诊,如果医生确认可以按摩,再选择专业的医疗机构按摩治疗。误区七:颈椎病患者用枕头越软越好颈椎病患者选择一个好的枕头确实很重要,但是好枕头并不是越软越好。一款好的枕头应该能够同时满足不同睡姿的要求,这就要求枕头的材质软硬适中、富有一定弹性、可以自由塑形;其次,枕头的高度,应该比自己一侧的肩膀宽度稍微高一些,这样以来,当侧睡下去以后,枕头的高度正好与肩宽匹配,脖子就不会向左或右倾斜,基本上处于中立位置,比较容易放松而恢复疲劳,侧睡时还要避免将枕头压于肩下。仰睡时,枕头要垫到脖子和头的下面,当头把枕头压下去以后,颈椎下面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支撑,刚好把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拖起来,颈椎也会感觉比较舒适放松。总结总之,颈椎病作为一种高发病率的疾病,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千万不要主观臆测,不然很容易走进上面的误区。
史国栋 2021-05-15阅读量9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