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焦虑 > 内容

焦虑内容

宫颈癌后装疼痛,如何处理

病请描述:宫颈癌后装治疗(即近距离放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出现疼痛,可能与放射损伤、组织炎症、操作刺激等因素相关。减轻疼痛需从多个方面综合干预,以下是具体的建议:一、明确疼痛原因,针对性处理1. 及时沟通与评估o 疼痛出现后应第一时间告知主管医生或护士,详细描述疼痛的部位(如阴道、盆腔、腹部等)、性质(钝痛、刺痛、胀痛)、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o 医生可能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如盆腔 CT、MRI)等明确疼痛原因,排除感染、肿瘤进展、放疗并发症(如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炎)等潜在问题。2. 针对病因的医疗干预o 放射损伤或炎症:若因放疗导致阴道黏膜或盆腔组织充血、水肿,医生可能开具抗炎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阴道局部用药(如含雌激素的软膏、润滑剂)缓解炎症,保护黏膜。o 感染:若合并阴道或盆腔感染,需根据病原体使用抗生素(如细菌性感染用甲硝唑、头孢类药物)或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二、疼痛管理的具体措施(一)药物镇痛• 轻度疼痛:可优先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缓解轻中度疼痛及炎症反应,注意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中重度疼痛:若非甾体类药物效果不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或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需严格遵循医嘱剂量和频次,避免成瘾或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 局部用药:阴道疼痛可使用利多卡因凝胶等局部麻醉剂缓解黏膜刺激,或使用含激素的润滑剂减少摩擦疼痛。(二)物理与生活方式调整• 放松管理:o 治疗时或疼痛发作时,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放松盆底肌肉,减轻紧张感(肌肉紧张可能加重疼痛)。o 避免久坐、久站,选择柔软坐垫,侧卧或半卧位可减少盆腔压力;活动时动作轻柔,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 温敷与清洁:o 下腹部温敷(温度适中,避免烫伤)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性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时,用温水轻柔冲洗外阴,保持清洁干燥,减少感染风险。• 饮食与营养支持:o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维生素(新鲜蔬果)的食物,促进黏膜修复;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胃肠道不适。o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用力排便可能增加腹压,加重盆腔疼痛),可通过多喝水、吃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或遵医嘱使用缓泻剂。(三)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 焦虑与疼痛的恶性循环:疼痛可能引发焦虑、恐惧情绪,而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知,需通过以下方式调节:o 与家人、朋友倾诉,或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缓解心理压力;o 参加癌症患者支持小组,分享经验,获取情感支持;o 学习正念减压、渐进式肌肉松弛等技巧,改善情绪状态。三、后装治疗期间的预防措施• 治疗前沟通:治疗前向医生说明自身疼痛耐受情况,医生可能调整放疗剂量、分次方案或操作手法,减少刺激。• 治疗中配合:治疗时尽量放松,避免因紧张导致盆底肌肉收缩,增加操作难度和疼痛感受。• 治疗后护理:o 治疗后 24-48 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注意观察阴道分泌物(少量血性分泌物属正常,若出现大量出血、异味、发热需立即就医);o 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直至医生确认黏膜修复良好,减少感染和机械性刺激。总结宫颈癌后装治疗的疼痛管理需要医疗干预、生活调整与心理支持结合,关键是及时与医护团队沟通,明确病因并规范处理。多数情况下,通过合理措施可有效缓解疼痛,不必过度焦虑。治疗期间保持耐心,积极配合护理,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吴大平 2025-07-15阅读量47

甲状腺微小癌≠危小癌!...

病请描述:甲状腺微小癌≠危小癌!医生提醒:别被“小”字骗了!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的健康科普达人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医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既拿过手术刀,也做过微创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中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小刺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最近有患者问我:“费医生,报告上说我的甲状腺癌只有5毫米,是不是不用管它?”我的回答是:“别被‘微小’两个字忽悠了!有些小癌,杀伤力可不小!”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的“头号敌人”你知道吗?甲状腺癌已跃居我国30岁以下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前三,在上海地区已超乳腺癌,排名第一!而其中超过50%的患者确诊的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也就是肿瘤直径≤1厘米的甲状腺癌。为什么年轻女性要特别警惕?激素水平波动(比如孕期、更年期)可能刺激甲状腺情绪压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是潜在诱因早期症状隐蔽,很多人是体检偶然发现二、微小癌≠低危癌!这些数据让人心惊国际权威研究显示:1️⃣ 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可达55.7%(相当于每2个患者就有1人出现转移!)2️⃣ 腺外侵犯率:最高达67.3%(癌细胞可能突破甲状腺“外衣”)3️⃣ 复发率:随访35年数据显示,6-10毫米的PTMC复发率可达14%4️⃣ 死亡率:即使是1厘米以下的微小癌,仍有5%患者因此死亡真实病例警示:我的一位病人甲状腺癌经我手术治愈,让他21岁的女儿去体检,结果发现甲状腺0.3厘米病灶,穿刺竟发现淋巴结已转移,不得不手术切除一半甲状腺(术后病理发现已有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我帮她做了腔镜手术,在确保手术清扫效果的同时兼顾了脖子的美观。三、关键问题:哪些微小癌最危险?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以下情况要高度警惕(建议收藏):✅ 高危信号清单肿瘤靠近甲状腺被膜(容易“越狱”)穿刺检出BRAF基因突变(癌细胞更活跃)有甲状腺癌家族史青少年时期颈部受过辐射短期内肿瘤快速增大已发现淋巴结转移✅ 相对安全的情况(需医生综合评估)肿瘤≤5毫米完全包裹在甲状腺内无任何高危因素患者能坚持定期复查四、治疗选择:一刀切还是观察?这是患者最纠结的问题!作为医生,我的建议是:🔍 高危患者:建议手术+术后管理就像拆除定时炸弹,需要彻底清扫病灶。现在很多医院采用微创切口,疤痕隐蔽,恢复更快。🔍 低危患者:可考虑密切监测但必须满足3个条件:每3-6个月做高清超声检查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团队跟踪患者心理素质好、依从性高划重点:我国患者的随访依从性普遍不理想,很多人检查一两次就松懈了,这非常危险!五、给女性的健康建议1️⃣ 每年必查:甲状腺B超(尤其是有结节史、家族史者)2️⃣ 关注颈部:洗澡时触摸颈部,发现肿块及时就医3️⃣ 调节情绪:焦虑、抑郁会加重甲状腺负担4️⃣ 少吃海带:控制碘摄入量,避免刺激甲状腺最后的话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癌小”而轻视,也见过积极治疗重获健康的案例。想告诉大家:“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一无所知。早发现、早判断、科学应对——这才是战胜疾病的终极武器。”如果这篇科普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关心的TA。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和网络平台等你,一起守护甲状腺健康!推荐理由:本文综合国际权威指南与真实临床数据,由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专家撰写,助你用最短时间掌握最关键的防癌知识。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9

甲状腺结节“良恶...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良恶难辨”?别慌!蛋白侦探来帮忙,精准识别免开冤枉刀!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外科手术及微创消融治疗,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致力提供专业、精准的甲状腺健康知识。) 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费健医生。在门诊,我每天都会遇到拿着甲状腺B超报告忧心忡忡的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们。看到报告上写着“甲状腺结节”,心里难免打鼓:这到底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尤其是当医生提到“滤泡性肿瘤”时,很多朋友就更焦虑了。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咱们国家的科学家们,在甲状腺结节精准诊断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解决了那个让医生和患者都头疼的“滤泡性肿瘤良恶难辨”的世纪难题!这项重量级的研究,就来自西湖大学医学院郭天南教授团队,联合了国内外众多顶尖专家,发表在顶级的《EMBO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 为什么“滤泡性肿瘤”让人这么纠结?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小烦恼: 1.     长得太像“双胞胎”了! 滤泡状甲状腺腺瘤 (FTA,良性) 和 滤泡状甲状腺癌 (FTC,恶性),在显微镜下看细胞形态,简直像“双胞胎”一样难以区分! 2.     术前诊断“失灵”! 我们常用的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或者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就是在结节上扎一针取点细胞看看),都很难在手术前准确判断它到底是良性的FTA还是恶性的FTC。 3.     “金标准”的无奈: 目前最可靠的判断方法,竟然是手术后把整个结节切下来,由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仔细寻找是否有“包膜侵犯”或“血管侵犯”这种恶性的证据。这意味着,很多良性的结节也被“一刀切”了,不仅让患者白挨一刀、留下疤痕、可能面临终身服药(甲状腺功能减退),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科学家们的“破冰”之旅:从基因到蛋白 郭天南教授团队深知这个痛点。他们联合了中国和新加坡共24家顶级临床中心,收集了超过1500名患者、近2500份样本的海量数据,决心要找到更精准的术前诊断方法。 ·       第一步:基因探索遇瓶颈。 他们首先用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了60多个可能与甲状腺癌相关的基因。结果发现:FTA和FTC的基因突变模式非常相似,只是某些基因(如TERT, NRAS)在恶性的FTC里出现频率稍高一点,但没有找到某个基因能明确判定良恶性。基于基因构建的诊断模型效果一般(AUC=0.67,简单理解就是准确度不太够)。 ·       第二步:蛋白质组学大显身手! 既然基因层面走不通,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接近生命活动“执行者”的层面——蛋白质!他们运用了尖端的“TMT定量质谱技术”,在大量样本中检测分析了超过1万种蛋白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找到了187个在良恶性滤泡肿瘤中表达有显著差异的蛋白质。 “24蛋白侦探团”诞生,精准识别立大功! 找到差异蛋白只是第一步。如何从中筛选出最核心、最有效的“侦探”来构建诊断工具呢?研究团队运用了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XGBoost),像训练最精明的侦探一样,最终锁定了24个核心蛋白质,组成了高效的“蛋白分类器”。 这个“侦探团”有多厉害? ·       火眼金睛: 在最初的测试中,它对良恶性滤泡肿瘤的区分准确度极高(AUC高达 0.953),远远甩开了基因模型! ·       实战检验,表现稳健: 为了让它更贴近临床实际应用(毕竟检测一万多种蛋白成本太高),科学家们又开发了更经济、更快速的“靶向质谱检测(PRM)”版本,专门瞄准这24个关键蛋白。 o   在多个独立医院的回顾性样本(就是过去保存的病例样本)中验证,准确度依然优秀(AUC 0.871 - 0.853)。 o   最激动人心的是在前瞻性的FNA活检样本(就是像门诊穿刺那种新鲜样本)中的表现: §  虽然总体AUC略有下降(0.781,部分因为样本量小和FNA本身的局限性),但其阴性预测值(NPV)高达95.7%! 这是什么概念?如果这个分类器说“不是恶性”,那它有95.7%的把握是对的! 这个“排除恶性”的能力太关键了! 这项突破意味着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朋友们,这项研究的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1.     避免“白挨一刀”! 高达95.7%的阴性预测值意味着,未来很多被诊断为“滤泡性肿瘤”但实际是良性的患者,有望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想想看,少了手术创伤、颈部疤痕、终身服药的可能,生活质量将大大提高。 2.     术前诊断更精准! 为医生在手术前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诊断依据,让治疗决策(是做消融?还是需要手术?手术范围多大?)更加精准、个性化。 3.     展现“中国智慧”! 这是多中心、大样本、融合了前沿蛋白质组学和人工智能的典范研究,代表了我国在甲状腺精准医疗领域的领先水平。 4.     未来可期! 这种基于蛋白质组学+机器学习的策略,不仅适用于甲状腺滤泡肿瘤,未来很可能推广到其他在显微镜下难以区分的肿瘤类型,惠及更多患者! 费主任的推荐理由: 作为一名在甲状腺外科奋战了30多年的医生,我深知术前精准诊断滤泡性肿瘤的困难给患者带来的困扰和焦虑。郭天南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真正抓住了临床痛点,是转化医学的典范。 ·       数据硬核: 24家中心、1500+患者、2400+样本,这样的规模确保了结果的可靠性。 ·       方法先进: 从海量蛋白质中筛选出核心标志物,结合AI建模,代表了诊断技术的前沿方向。 ·       临床价值巨大: 尤其是FNA样本中展现的高阴性预测值,具有即刻转化应用的巨大潜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实在在地改变临床实践,让更多患者受益。 结语: 甲状腺结节很常见,滤泡性肿瘤的诊断也不再是“无解之谜”。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像西湖大学郭天南团队这样的前沿研究,正在不断为我们照亮精准医疗的道路。请大家对医学进步保持信心,也无需过度焦虑。保持良好心态,定期体检,如有问题,及时咨询专业医生。相信科学,相信医生,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您的“颈上蝴蝶”! 健康人生,从健康甲状腺开始! 费健 于瑞金医院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20

甲癌术后,这关键的&ldqu...

病请描述:甲癌术后,这关键的“黄金十年”,你准备好了吗?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诊室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也用微创消融针,帮助过非常多甲状腺疾病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甲状腺癌(特别是最常见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那段被称为“黄金十年”的关键时期。 的确,甲癌术后头十年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康复和长期生存是极端重要的! 这30多年,我碰到过自己随便停药的,碰到过术后半年就不再复查的,也碰到过因为烟酒等不良嗜好跟家人大吵大闹的。我想送给每一位经历手术的朋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千万要好好爱自己!如果一定加一个期限,我希望——至少是十年!” 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了。 为什么这十年如此“金贵”?让我用咱们朋友间聊天的方式,跟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像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通常被称为“懒癌”、“幸福癌”。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进展相对缓慢,治疗效果整体很好。但是,“懒”和“好治”绝不等于“可以掉以轻心”! 手术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术后的这十年,是我们身体恢复元气、密切监控有无复发迹象、调整生活方式打下健康基础的决定性阶段。抓住了这十年,规范管理,就能把治愈的可能性提到最高,把复发的风险压到最低。 这“黄金十年”,我们具体该做些什么?核心就是这“三大支柱”: 1.     按时服药,雷打不动! o   甲状腺激素药(如优甲乐)是生命线! 手术后,身体通常无法自己产生足够的甲状腺激素了,必须靠药物补充。这不仅仅是让你感觉不疲劳那么简单。 o   更重要的是“抑制治疗”: 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通常是偏低甚至抑制状态)。这是为了不给可能残留的极少数癌细胞“死灰复燃”的机会!漏服、随意减量,都会让这个保护伞失效。 o   怎么吃? 一般建议:早晨空腹,用一杯清水送服,半小时到一小时后再吃早餐(特别是牛奶、豆浆、钙片、铁剂等会影响吸收,要间隔4小时以上)。养成习惯,就像每天刷牙一样自然。 2.     定期复查,火眼金睛! o   复查是“雷达监测站”。 再精密的检查也可能有漏网之鱼(极微小病灶),或者有新的变化。定期复查就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o   查什么?多久查? (具体方案遵医嘱,这是普遍建议): §  血液检查: 甲状腺功能(FT3, FT4, TSH):核心!评估药量是否合适,TSH是否达标。甲状腺球蛋白(Tg)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非常重要的肿瘤标志物!Tg水平变化是监测复发/残留的灵敏指标,抗体阳性会影响判断,医生会综合分析。 §  颈部超声: 无创、经济、有效! 这是检查颈部淋巴结和甲状腺残留区域有无异常结节或复发灶的首选方法。通常术后第一年复查会频繁些(如3-6个月),稳定后逐渐拉长间隔(如6-12个月)。 §  其他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安排CT、核素扫描(碘131治疗后)等。不必恐慌,按需进行。 o   别怕麻烦,别存侥幸! 即使感觉良好,也要按时赴约。早期发现的问题,处理起来往往简单得多。 3.     健康生活,筑牢根基! o   均衡饮食: 不需要刻意大补特补,也不用“谈碘色变”。一般建议: §  接受过碘131治疗的患者,短期内需严格低碘饮食(遵医嘱),之后通常可恢复正常均衡饮食。 §  未接受碘131治疗的患者,适度碘饮食即可,避免长期大量食用海带、紫菜等超高碘食物。保证蛋白质、蔬果摄入。 §  避免烟酒。 o   规律作息,管理压力: 熬夜、长期精神紧张会扰乱内分泌,不利于康复。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运动、爱好、倾诉等)。 o   适度运动: 在医生允许和身体承受范围内,循序渐进地恢复运动。增强体质,改善心情。 o   关注心理健康: 经历癌症和手术,有焦虑、担忧非常正常!别憋着,和家人朋友聊聊,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强大的“免疫增强剂”。 作为医生(在帮助患者方面),我想特别强调几点: ·       信任你的医生,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不要频繁更换医生,除非有特殊原因。固定的医生更了解你的病史和变化轨迹。 ·       学习知识,但别被“信息洪流”淹没。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有问题优先咨询你的主治医生或可靠的医疗平台(比如我的科普号哈),别自己吓自己。 ·       “治愈”是目标,但“带瘤生存”也是成功。 即使极少数情况下需要长期监测或再次干预,现代医学也有很多手段。重要的是保持生活质量。 ·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家人、朋友的支持,病友间的交流(选择积极正能量的群体),都能给你力量。 亲爱的朋友们,特别是我们坚强的女性朋友们(甲状腺问题确实更“偏爱”女性),这“黄金十年”,是身体给我们的一次关键修复和巩固的机会。它需要你的耐心、细心和一点点坚持。把它看作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关爱自己的旅程。好好吃药、定期复查、健康生活,把这“黄金十年”稳稳地握在手中,未来的健康之路才能走得更长、更稳、更安心。 记住,好好爱自己,就从这关键的十年开始! 我在瑞金医院,也在线上(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已超10万),一直致力于为大家提供最专业、最靠谱的甲状腺疾病科普知识和诊疗建议。有疑问,别犹豫,科学就医,精准咨询。 科普路上,你我同行,守护健康,共享阳光!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 ·       30余年临床经验(外科手术+微创消融) ·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       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4

甲状腺结节别慌张!费健医生教...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别慌张!费健医生教你科学应对指南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全网科普超百万粉丝) 一、先划重点!关于甲状腺的3个真相 结节很常见: 我国约40%~50%成人(根据美年大健康的年度体检数据)有甲状腺结节(每2~3人就有1个!),女性尤其高发。 但恶性比例不到10%,多数是“懒癌”(进展缓慢)。 筛查≠人人需要: 普通人体检发现小结节(<1cm),若无症状、无高危因素,过度检查没有必要。 死亡率并未暴涨: 甲状腺癌发病率20年增长20倍,但死亡率稳定——早诊早治是关键! 📌 费医生提醒:别被“癌”字吓到!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超90%! 二、这6类人,建议主动筛查甲状腺! ✅ 高危人群清单(结合最新指南整理): 有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甲状腺癌(尤其是髓样癌)、遗传综合征(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建议有家族史的青少年别忘了甲状腺体检。 辐射暴露:童年接受过头颈部放疗、核辐射接触史。 结节伴随症状: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部不对称性肿大。 长期碘异常:长期低碘或高碘饮食人群。 肥胖/代谢综合征:BMI超标者风险增加。 特定基因突变:如RET基因突变携带者。 💡 筛查金标准:高分辨率超声(无创、无辐射、百元级花费)。 三、体检发现结节,下一步该做什么? 🔍 第一步:超声初筛 看分级:认准 TI-RADS或C-TIRADS系统(报告上会标注1-6级): 3级及以下→良性可能>95%,6-12个月复查即可; 4级及以上→需进一步检查(如4级恶性风险5%~70%)。 自检小技巧(适合高危人群日常监测): “一看二摸”法:① 对镜子伸长脖子吞咽,看喉结下方有无包块移动;② 手指轻触甲状腺部位(气管两侧),吞咽时感受有无滑动包块。 🧪 第二步:可疑结节的进阶检查     ❗ 关键提示: 别盲目做PET-CT!仅用于疑似转移灶或碘难治性癌。 儿童青少年:优选超声/MRI,减少辐射暴露! 四、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门诊常遇到女性朋友捧着报告哭诉‘我是不是得癌了’——其实,甲状腺结节就像皮肤上的痣,多数只需定期观察。咱们该做的是:① 识别高危信号(上文6类人);② 选对检查(超声先行);③ 放下焦虑,科学随访。记住:过度治疗比结节本身危害更大!” 本文依据:《2023版中国甲状腺结节指南》及费健医生超30年临床经验。 推荐理由:整合国内权威指南,拒绝制造焦虑,只讲实用对策! 🌿 我是费健,专注甲状腺健康30年。如果你有困惑,欢迎咨询~ 健康路上,咱们一起少走弯路! 签名:你的医生朋友 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2025年夏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0

甲状腺癌转移“看...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转移“看不见”?超灵敏多普勒+神奇手法,揪出98%隐藏病灶! 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做了30多年的甲状腺外科和微创消融工作,深知大家对于甲状腺癌,尤其是它是否会转移的担忧。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个非常前沿又实用的好消息——关于如何更精准地发现甲状腺癌(特别是最常见的乳头状癌)是否悄悄转移到了颈部中央区的淋巴结! 最近,国际权威医学影像期刊《BMC Medical Imaging》(2025年)发表了一项重量级研究(就是开头提到的英文文献),探讨了一种名为“术前高级多普勒超声显像联合颈部手法”的新方法,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上的价值。结果让人非常振奋!这和我们临床上追求“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理念完美契合。 为什么揪住“中央区淋巴结”不放? “老巢”附近的首站哨兵: 中央区淋巴结(脖子正前方、气管周围)是甲状腺癌淋巴转移的第一站!它们就像守卫甲状腺的“前沿哨所”。 位置太“刁钻”: 藏在气管旁、甲状腺后方、甚至靠近胸骨后面。体积小,周围结构复杂(有气管、血管、骨头等),传统超声看这里就像在“筷子夹黄豆”,难度大,容易漏。 漏诊后果不小: 如果转移没及时发现,可能增加术后复发、甚至远处转移的风险。但反过来,如果为了保险就“宁可错杀一百”地清扫所有中央区淋巴结,又可能增加声音嘶哑(损伤喉返神经)、低钙抽搐(损伤甲状旁腺)等并发症的风险。咱们既不想“漏网之鱼”,也不想“白挨一刀”! 传统超声的“痛点”:有心无力 以往,我们主要依靠术前超声(灰阶看结构,彩色多普勒看血流)来评估淋巴结。但研究数据很扎心: 敏感性低: 传统方法只能揪出约 35% 的中央区转移淋巴结(研究数据:敏感性35.3%)。这意味着,10个有转移的患者里,有6-7个可能被漏诊! 特异性尚可: 如果它说“有转移”,可靠性比较高(研究数据:特异性96.5%,阳性预测值88.2%)。但问题在于,它漏掉的太多了。 新技术组合拳:“高级多普勒”+“颈部巧手” 这项研究带来的突破,就在于同时运用了两大法宝: 高级多普勒成像 (Angio PL.U.S): 想象它是超声里的“超级血流信号放大镜”。它比传统的彩色多普勒更灵敏、更快速。 能捕捉到淋巴结里极其细微、流速缓慢的血流变化。癌细胞在淋巴结里“安营扎寨”时,会改变原有的血管分布模式(比如血管乱长、从边缘侵入),这些早期、微小的异常血流信号,传统多普勒看不清,但高级多普勒能清晰显示!这就是它提高诊断率的核心。 颈部手法: 减少气管等结构造成的声影遮挡。 让藏在深处的淋巴结更靠近探头,看得更清楚。 帮助区分重叠的组织结构。 检查时,医生会配合做一些小动作,比如轻轻推动探头、让您转动脖子、做吞咽或咳嗽动作。 作用:就像“挪开遮挡物、拉近镜头”。这些动作能: 效果有多牛?数据说话! 这项研究纳入了200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病理证实85人(42.5%)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传统超声组: 只发现了34个(17%)怀疑转移的病例。 新技术组(高级多普勒+手法): 发现了84个(42%) 怀疑转移的病例!几乎覆盖了所有实际有转移的患者。 诊断准确率飞跃: 敏感性: 从可怜的 35.3% 飙升至惊人的 97.6% (意味着漏诊率极低!) 特异性: 从不错的 96.5% 提升至顶尖的 99.1% (意味着误诊率更低!) 阳性预测值 (PPV): 从 88.2% 提升至 98.8% (超声说“有转移”,几乎就是真的有!) 阴性预测值 (NPV): 从 66.9% 提升至 98.3% (超声说“没转移”,基本可以放心!) 简单总结新技术的核心优势: 费主任的贴心话: 我知道,姐妹们(以及所有关注甲状腺健康的朋友们)拿到“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的报告时,最担心的就是“有没有转移?”。这项研究的结果,无疑给我们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更强的信心! 技术是利器: “高级多普勒超声联合颈部手法”代表了超声技术的进步方向,它让术前评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变得更精准、更可靠。这为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比如精准清扫,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清扫)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找对医生和机构: 这种高级检查对超声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很高(研究中是由一位有18年诊断经验的专家操作的)。选择经验丰富、设备先进的医院和超声科医生进行检查至关重要。瑞金医院超声科一直紧跟国际前沿,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影像评估。 不必过度恐慌,相信专业评估: 新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更精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您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医生会为您安排详尽的评估,包括这种更先进的超声检查(如果条件允许)。请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检查。 精准医学时代,我们追求的就是“该做的治疗一步不少,不该做的伤害一点不多”。这项研究正是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希望这篇科普能让大家更了解医学的进步,也减轻一些对未知的焦虑。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文章出处:Chegeni 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preoperative advanced doppler imaging with cervical maneuvers... BMC Medical Imaging (2025) 25:214. (基于此最新研究解读)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从医30余年,专注于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的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技术精湛。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以专业和温暖守护大众甲状腺健康。 推荐理由: 权威解读前沿研究: 费健主任结合国际最新科研成果,用通俗语言解读复杂医学进展。 紧贴患者核心关切: 直击甲状腺癌患者最关心的“转移”问题,提供实用信息。 强调精准医疗价值: 阐明新技术如何助力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避免过度医疗。 源于顶级医院实践: 瑞金医院作为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其专家的解读具有高度参考价值。 通俗易懂,充满关怀: 语言活泼生动,解释形象(如“筷子夹黄豆”),字里行间体现医者仁心和对患者的同理心。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4

从“治病&rdq...

病请描述:从“治病”到“懂你”:一位外科医生妈妈的领悟,送给所有关心甲状腺健康的你!科普文章正文: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上“舞刀弄针”30多年,既做传统外科手术,也精研微创消融,拿过几个医学领域的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这些),但更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能在线上和大家聊聊健康,解答疑惑,这10万多次的咨询,让我深知大家最需要什么。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触动我很深的文章,来自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译文《我终于不再只是医生,而是你的妈妈》。这篇文章是一位外科医生妈妈的自述,她的宝宝一出生就面临严重的先天性膈疝,命悬一线。文章里,她描述了自己最初是如何用“医生”的职业盔甲武装自己,冷静地分析病情、流程、风险,甚至刻意压抑着作为母亲最本能的恐惧和柔情——不敢把那个插满管子的小生命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爱,因为害怕承受不起可能的失去。她写道:“每三个小时,我就会取出吸奶器... 吸奶器的‘滴答’声被呼吸机的轰鸣淹没... 这任务毫无快乐可言,但机械性的重复带来一丝慰藉... 它遵循不变的常规和熟悉的步骤... 这和我保持生活条理的方式如出一辙。” 看到这里,同为外科医生的我,太懂这种感受了!我们习惯用理性、流程、数据来构建安全的心理屏障。但奇迹发生在日常点滴的陪伴中。当宝宝的小手无意识地攥紧她的手指,当能真正拥抱孩子、闻到那独特的气息时,那层“外科医生”的坚硬外壳终于碎裂了。她意识到:“突然间,你成了一个孩子——我的儿子。而我,可以去爱你,也不得不承受可能失去你的痛苦。” 这份领悟,是医生身份无法给予的,是专属于母亲的勇气与脆弱并存的力量。为什么这个故事对关心甲状腺健康的你特别有意义?亲爱的朋友们,尤其是咱们女性朋友(甲状腺疾病确实更“偏爱”女性),这个故事像一面镜子。我们面对健康问题,尤其是像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这样高发又可能带来焦虑的疾病时,是不是也常常陷入类似的“角色困境”?我们可能是那个“冷静分析”的医生角色: 急切地搜索各种信息,看报告上的数字、看结节的大小、纠结于“良性还是恶性”、“要不要手术”、“会不会复发”。我们试图用知识和理性武装自己,对抗未知的恐惧。但我们更是那个需要被理解、被关怀的“母亲/自己”角色: 担忧手术的风险、害怕长期服药的麻烦、焦虑疾病对生活、工作甚至生育的影响,内心渴望一份安心和温柔的指引。就像那位医生妈妈最终拥抱了“母亲”的身份,在甲状腺健康的旅程上,我们也需要拥抱那个“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本真角色。 理性认知疾病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允许自己感受担忧,寻求支持,并找到那份带着温情和理解的专业帮助。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想给大家一些最实在的科普和提醒:甲状腺,这个脖子前面小小的蝴蝶状器官,是我们全身新陈代谢的“指挥官”。它出问题,影响可大了!下面这些关键点,请大家一定记牢:甲状腺疾病很常见,女性尤其要关注: 结节检出率非常高,尤其在体检普及的今天。别一看到“结节”就恐慌,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但定期检查、由专业医生判断性质至关重要。甲亢(亢奋、心慌、消瘦)、甲减(乏力、怕冷、浮肿)也是女性高发疾病。检查是基石,别怕麻烦:超声(B超)是首选: 无创、便捷、性价比高,能清晰看到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血流信号等,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依据。建议: 女性朋友,尤其有家族史或压力大的,定期(比如1-2年)做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查(抽血): 看TSH(促甲状腺激素)、T3、T4、抗体等指标,判断甲状腺是“亢奋”了还是“懒惰”了。建议: 有症状(如心慌、手抖、乏力、怕冷等)或体检发现异常时务必检查。面对结节,冷静分析是关键:不是所有结节都要切! 医生会根据超声特征(如TI-RADS分级)、结节大小、生长速度、有无压迫症状等综合判断。细针穿刺活检(FNAB): 当超声提示有可疑恶性特征时,这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别抗拒,它是避免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的关键一步。治疗方式多样化,选择因人而异:良性结节: 多数只需定期观察(复查超声)。有明显压迫症状或影响美观的巨大结节,才考虑手术或微创治疗(如消融)。甲亢: 主要有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三种方式,医生会根据你的年龄、病情、生育需求等推荐最适合的。甲减: 通常需要长期(往往是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如优甲乐)替代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调整药量是控制良好的核心。甲状腺癌: 别被“癌”字吓倒!大多数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预后非常好。治疗以手术为主(切除范围需个体化),部分患者术后需配合放射性碘治疗和终身服用优甲乐(替代+抑制治疗)。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生存率极高。微创消融——一种重要的选择: 对于部分良性结节、微小乳头状癌(需严格评估)或术后复发的淋巴结,微创消融(如射频、微波)是一个创伤小、恢复快、能较好保护甲状腺功能的选择。这也是我临床和科普中非常关注并推广的技术。但记住,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务必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评估!术后/治疗后的管理不容忽视: 无论是手术还是药物、碘131治疗,遵医嘱用药(特别是优甲乐!)、定期复查(甲功、超声、Tg等) 是保障长期健康、预防复发的生命线!别觉得“感觉好了”就自行停药或减药。写在最后:那位NEJM上的外科医生妈妈,在经历了痛苦与挣扎后,最终领悟到:“可以去爱你,也不得不承受可能失去你的痛苦。” 这份关于“爱”与“脆弱”的勇气,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待自身健康的态度。亲爱的朋友们,面对甲状腺问题,让我们既要有那位外科医生的理性与知识储备,积极了解疾病,科学应对;更要有那位母亲最终展现的温柔与勇气,接纳自己的担忧,关爱自己的身体,积极寻求专业且充满同理心的帮助(比如来瑞金医院找我,或者通过线上咨询找我聊聊!)。健康之路,理性是灯,温情是暖。别让焦虑的“铠甲”阻隔了你感受健康和寻求帮助的本能。愿我们都能拥抱健康,拥抱更好的自己!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精准诊疗与微创技术,您的线上健康顾问) 

费健 2025-07-14阅读量50

避免过度治疗!甲状腺癌碘13...

病请描述:避免过度治疗!甲状腺癌碘131疗效预测获突破:这5个数值决定成败!丨费健科普  文章出处: 本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源自2025年发表在《海南医学》上的研究论文《基于PET-CT及临床数据的联合模型预测甲状腺癌术后¹³¹I治疗效果的价值》(作者:王素等)。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专注于甲状腺疾病的手术治疗(包括传统手术和微创消融)和综合管理。很荣幸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等一些专业认可。我更看重的是,能通过线上平台(全网粉丝超100万,解答咨询超10万次)把专业的医学知识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讲明白,帮大家少走弯路,科学应对疾病。推荐理由: 这篇最新的研究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它找到了一种更精准的方法,能在甲状腺癌患者做完手术、准备接受¹³¹I(碘131)治疗这个关键节点上,提前预测治疗效果好不好。因为费医生经常碰到甲状腺术后病人纠结于要不要做碘131,不做吧,怕治疗不彻底导致复发,做吧,怕吃了辐射还效果不好。而这个研究就像给医生和患者装了个“预判雷达”,对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担忧或过度治疗意义重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它结合了先进的影像检查(PET-CT)和常规的血液指标,非常具有临床实用潜力。甲状腺癌术后,碘131治疗成不成功?新研究说:有5个关键指标能提前“剧透”!朋友们,特别是关注甲状腺健康的姐妹们,我是费健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非常关心的问题:碘131治疗(清甲治疗)到底效果怎么样?能成功清除残留组织吗?会不会复发?以往,医生主要依靠治疗几个月后的复查结果(比如抽血查甲状腺球蛋白Tg、做影像检查)来判断效果。等待的过程,对患者来说难免有些忐忑。有没有办法能更早、更准地预判呢?最近,《海南医学》上发表了一项咱们中国医生的重磅研究,带来了突破!他们发现,通过结合一种叫PET-CT的先进影像检查和几项关键的血液指标,就能在治疗前或治疗早期,构建一个强大的预测模型,提前“算”出¹³¹I治疗成功的概率有多高!这对于我们医生制定方案,对于患者朋友们减轻焦虑、避免不必要的治疗,都太有帮助了!这个“预判神器”是怎么工作的?这项研究纳入了近300位做了甲状腺全切手术后又接受¹³¹I治疗的患者。研究人员非常细致地收集了大家的资料,特别是两个方面的信息:PET-CT的“火力侦察”:SUVmax (最大标准摄取值): 可以简单理解为肿瘤或残留组织对显像剂的“饥饿程度”最大值。值越高,说明这块组织代谢越旺盛,“活性”越强。SUVmean (平均标准摄取值): 同上,反映的是平均“饥饿程度”。MTV (代谢性肿瘤体积): 这相当于把那些“饿得慌”、代谢高的组织体积给算出来。血液里的“情报员”:sTg (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 这是甲状腺组织(包括残留的或癌变的)产生的蛋白。水平越高,通常提示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或癌细胞可能越多。Tg减少指数: 这个指标很关键!它计算的是¹³¹I治疗后的Tg水平相比治疗前****下降的幅度。降得越多(指数越高),通常说明治疗效果越好。研究人员用了一种聪明的数学方法(叫Lasso交叉验证算法),从众多指标中筛选出了最能预测治疗效果的“五大金刚”:SUVmax, SUVmean, MTV, sTg, 和 Tg减少指数。结果令人惊喜!把这五个指标组合起来建立的预测模型(研究者叫它 M5模型),预测能力超级强大!它在训练患者组和验证患者组中的预测准确度(专业术语叫AUC值)都超过了 0.92(满分是1),而且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在85%左右。这意味着它能非常可靠地识别出哪些患者治疗会成功,哪些可能失败。显著优于单个指标: 单独看sTg或者SUVmax等指标也有预测价值,但把它们组合起来的M5模型,预测能力是碾压式的提升!这充分说明了综合评估的重要性。失败组 vs 成功组的关键差异:治疗失败的患者,他们的 sTg水平显著更高(残留可能更多)。他们的 Tg减少指数显著更低(治疗后Tg降得少,效果不好)。他们的 TSH (促甲状腺激素) 水平较低(TSH水平高有助于甲状腺组织摄取碘131,太低可能影响疗效)。他们做甲状腺静态显像呈阳性(提示有可摄碘的残留组织)的比例更低。他们接受首次大剂量(>100mCi)¹³¹I治疗的比例也显著更低(可能提示医生根据某些因素判断了风险)。他们的 PET-CT参数 (SUVmax, SUVmean, MTV) 都显著更高(提示残留组织代谢活性高,可能更“顽固”或侵袭性强)。费健主任划重点 & 给您的建议:这项研究对我们临床实践有非常重要的启示:精准预测,减少盲目: 不再是“治了再看”,我们有望在治疗前或早期,就利用PET-CT和血液指标(特别是sTg和Tg减少指数)更精准地评估每位患者的治疗反应概率。这就像打靶前有了更清晰的瞄准镜。个性化治疗是方向:对于预测模型显示成功率极高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更温和、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方案(比如是否需要那么高的剂量?),避免过度治疗。对于预测成功率较低的患者,医生能更早地“拉响警报”。我们会更密切地随访,提前准备好替代方案(比如是否需要更早考虑靶向治疗等),争取主动,不耽误。关注关键指标: 对于术后准备做¹³¹I治疗的患者,要理解医生为什么让你做PET-CT(如果建议的话)以及为什么反复抽血查Tg、sTg。这些检查不是白做的,它们是构建你个人化治疗方案和预测效果的重要拼图!Tg减少指数很重要: 治疗后Tg水平相比治疗前下降了多少(Tg减少指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疗效风向标。医生会非常关注这个动态变化。别慌,有办法! 即使预测模型提示效果可能不理想,也绝不等于没有希望!这恰恰提醒我们医生需要更积极地为你寻找原因,调整策略,选择更有效的后续治疗手段。现代医学对付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的武器库越来越丰富了。总结一下:这项中国研究开发的“PET-CT + 临床数据(sTg, Tg减少指数等)”联合预测模型,是甲状腺癌术后¹³¹I治疗精准医疗迈出的重要一步。它让我们医生手里多了一个强大的“预判工具”,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最有效的治疗,最大程度清除肿瘤,减少复发,同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治疗负担。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始终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了解疾病才能更好地战胜它。希望今天的科普能让大家对甲状腺癌的术后管理有更清晰的认识,少一分焦虑,多一分信心。记住,科学在进步,医生和你们永远站在同一战线! 

费健 2025-07-14阅读量46

颠覆认知!甲状腺癌&ldqu...

病请描述:颠覆认知!甲状腺癌“个头小”≠风险低? 瑞金专家费健解读最新研究:警惕“小而强”的肿瘤! 科普文章正文: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作为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大家更科学地认识疾病,尤其是咱们女性朋友高发的甲状腺问题。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癌)的有趣且重要的新发现! 大家可能都知道,查出甲状腺结节,医生最常关注的就是它有多大——也就是肿瘤直径。这个指标简单直观,也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TNM癌症分期系统(判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标准)里非常重要的依据。通常认为,肿瘤越大,风险可能越高。这听起来很合理,对吧? 但是!最近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Cancers》(MDPI出版社)上的一项研究(原文链接在文末),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只看肿瘤的“直径”这个单一维度的尺寸,真的足够准确反映肿瘤的“厉害程度”(侵袭性)和预测未来恢复情况(预后)吗? 这项研究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指标——肿瘤体积 (TV)。想象一下,一个肿瘤就像一个包子(或者气球?),直径告诉你它最宽处有多大,但体积才能告诉你它里面实实在在的“肉馅”有多少。体积需要结合肿瘤的长、宽、高(三个维度)来计算。研究的核心就是想比较一下:“直径”和“体积”,哪个更能预警肿瘤的侵袭性行为(比如侵犯甲状腺外组织、侵犯血管、发生淋巴结转移)和预测患者未来的健康状况? 研究发现了什么?让我用大白话总结几个关键点: “直径”和“体积”关系密切,但不完全同步: 就像包子直径越大,通常体积也越大,这个规律在肿瘤上也成立(研究发现两者有很强的关联)。但是,随着直径增大,体积的增长速度会更快! 这意味着,同样直径的肿瘤,其内部实际的“大小”(体积)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整体关联性不强: 当研究把所有患者的数据放在一起看时,无论是肿瘤直径还是体积,似乎都不能非常显著地单独预测这个肿瘤是否一定会侵犯甲状腺外组织、血管或者发生淋巴结转移。 “大个子”肿瘤里的新发现!关键在这里! 当研究人员特别关注那些肿瘤直径大于2厘米的患者群体时,有了重要发现: 在这个“大个子”组里,肿瘤体积 (TV) 小 反而和 淋巴结转移 (LNM) 的发生有显著关联!也就是说,即使直径都超过了2cm,那些体积相对较小的肿瘤,反而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还找出了一个可能预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肿瘤体积临界值(虽然这个值需要更大规模研究确认)。 这说明了什么?意义何在? 挑战传统观念: 这个发现有点“反直觉”!它提示我们,甲状腺乳头状癌里可能存在一种“小而强”的类型。即使肿瘤在直径上达到了“大”的标准(>2cm),但如果它的“实心”部分(体积)相对较小、结构可能更致密或者生长方式更活跃,反而可能表现出更强的侵袭性(更容易转移到淋巴结)。 个体化评估的重要性: 这项研究强调了,仅仅依靠肿瘤直径这一个“尺码”来评估风险和决定治疗方案,可能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于直径较大的肿瘤(>2cm),计算肿瘤体积可能提供额外的、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识别那些具有潜在高侵袭性风险的肿瘤。 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者也指出,目前的研究规模还相对较小(118位患者),并且患者总体预后良好(5年无病生存率76.2%),可能影响了发现更强关联的能力。他们呼吁进行更大规模、包含更多晚期病例的研究,来深入探索肿瘤体积是否真的应该被纳入未来的癌症分期系统,帮助我们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和随访策略。 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 朋友们,这项研究非常有意思,它揭示了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复杂性,提醒我们医学认知也在不断进步。作为临床医生,我特别关注它对实际诊疗的潜在影响: 不必过度恐慌: 首先强调,甲状腺乳头状癌整体预后非常好,绝大多数患者治疗效果理想。这个研究是针对特定情况的深入探讨。 关注“大结节”: 如果您的甲状腺结节直径超过1cm(尤其是大于2cm),确实需要更密切的关注和规范的评估(超声检查、必要时穿刺活检)。 超声报告看仔细: 现在很多专业的超声报告不仅会描述结节的最大直径,有时也会估算体积或提供三个维度的数值(长、宽、高/前后径)。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对于较大的结节,关注体积信息可能更有价值。下次看报告时,可以留意一下。 综合判断是关键: 医生在评估甲状腺癌风险和制定方案时,绝不会只看大小!我们会结合超声特征(边界、形态、血流、钙化等)、穿刺活检结果、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这项研究发现的“体积”价值,未来可能会成为我们综合评估体系中的一个新参考点。 规律随访是王道: 无论结节大小性质如何,遵医嘱定期复查甲状腺超声至关重要!这是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的最有效手段。 研究出处:这篇深入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直径与体积比较的研究,发表在 《Cancers》期刊(2025年, 第17卷, 1367页)。作者是 Faku, S. 等学者。这是一本在肿瘤学领域被SCI等重要数据库收录的同行评议国际期刊。 我是费健: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30多年里,我见证了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开放手术到精准微创消融。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但更让我有成就感的是通过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解答咨询超10万次)帮助大家远离恐慌,科学应对甲状腺疾病。我的理念是:专业守护,温暖相伴。 为什么推荐你了解这个研究? 前沿新知: 了解医学最新动态,知道医生评估风险时考量的因素在深化。 破除“大小”迷思: 明白肿瘤的“大小”概念有不同维度,直径大≠体积一定大,体积小(在特定情况下)≠风险低。 更主动地参与决策: 当您或家人面对甲状腺结节问题时,能更理解医生评估的复杂性,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重视“大结节”: 特别提醒直径较大(尤其>2cm)结节的患者,要更重视规范评估和随访。 保持理性乐观: 虽然研究探讨了风险因素,但再次强调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总体良好预后,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记住费健主任的关键提醒清单: ✅ 甲状腺乳头状癌整体预后良好,不必过度恐慌。 ✅ 结节直径>1cm(尤其>2cm)需重视,规范检查(超声+必要时穿刺)。 ✅ 关注超声报告中的三维尺寸或体积估算(尤其对大结节有意义)。 ✅ 医生评估风险看综合因素(大小、超声特征、活检、淋巴结、年龄等),不只看单一指标。 ✅ 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超声是守护甲状腺健康的重中之重! ✅ 警惕可能的 “小而强” 现象(尤其直径>2cm但体积相对小的肿瘤)。 ✅ 保持良好心态,健康生活,是应对所有疾病的基础! 希望这篇科普能让大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更科学、更深入一点的认识。健康路上,有我相伴!大家有任何疑问,也欢迎在合规的平台上咨询。我们下期见!  

费健 2025-07-08阅读量118

验血就能区分甲状腺癌和良性结...

病请描述: 标题:验血就能区分甲状腺癌和良性结节?新研究带来曙光!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甲状腺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帮助超10万朋友,致力于用最明白的语言讲清最专业的甲状腺知识。)亲爱的朋友们,尤其是关注甲状腺健康的女士们,大家好! 我是费健医生。今天在门诊,又遇到好几位拿着甲状腺B超报告忧心忡忡的朋友,担心结节是癌。这种焦虑我非常理解!目前区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比如结节性甲状腺肿)还是恶性(最常见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主要靠B超和细针穿刺(FNAB)。但B超有主观性,穿刺呢,听着就让人紧张,而且也有一定的不确定率。大家是不是都在想:能不能像查血糖、血脂一样,简单抽个血就能有个参考?最近,一篇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就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令人鼓舞的一步!这项来自波兰的研究发现,血液里两种特定的“信号分子”组合起来检测,在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结节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高特异性(96%)!这研究我看完后很兴奋,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潜在的新希望。研究出处:这项研究由波兰比亚韦斯托克医科大学的 Magdalena Ćwiklińska-Dworakowska 等学者领衔,发表在2025年5月2日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题目是《初步结果表明评估bFGF和TNF-β联合浓度在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方面的潜力》。为什么费医生特别关注这项研究?作为一名每天与甲状腺疾病打交道的医生,我深知精准诊断的重要性。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比如不必要的甲状腺手术)不仅增加患者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浪费医疗资源。这项研究探索的正是我们急需的、更便捷、更客观的辅助诊断工具——血液标志物。虽然还在初步阶段,但其展现的高特异性(意味着能更准确地“排除”良性,减少误诊为癌的可能)非常值得期待!让我们看看这项研究发现了什么关键信息:大海捞针,找到关键“信号兵”:bF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与细胞生长、血管新生有关,常被形象地称为癌细胞的“肥料”。IL-9 (白细胞介素-9): 参与免疫调节,在癌症中的作用复杂。IL-18 (白细胞介素-18): 与炎症反应相关。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 著名的促炎因子,在癌症中扮演“双面角色”。TNF-β (肿瘤坏死因子-β,也叫淋巴毒素-α): 与TNF-α同家族,也与免疫炎症相关。研究人员没有漫无目的地找,而是精准检测了48种与免疫、炎症、肿瘤生长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包括各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生长因子等)在血液中的浓度。他们比较了 32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 和 26位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有5种蛋白质在癌症患者血液中的浓度显著高于良性结节患者:单打独斗不够强,双剑合璧显威力:TNF-β 联合 bFGF 进行检测时:诊断特异性飙升到惊人的 96%! 这几乎意味着,如果这个联合检测结果是阴性,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个结节是良性的!这对于避免让良性结节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治疗(如手术)具有巨大潜力!虽然敏感性(检出所有癌症的能力)为44%,还有提升空间(意味着有一部分癌可能漏掉),但其超高的特异性是当前最大的亮点。特异性高达92%: 这意味着如果检测结果是阴性(低于某个值),那么有92%的把握可以认为这个结节是良性的(不是癌),大大降低了误诊为癌的风险!阳性预测值(PPV)为89%: 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高于某个值),那么有89%的可能性是癌。AUC (判断诊断准确性的指标) 为 0.72 (1为完美)。单独看这5个指标,虽然都有差异,但诊断能力各有优劣。其中 TNF-β 单独检测表现最好:但是! 当研究人员尝试将不同的指标组合起来看时,惊喜出现了!为什么这个发现重要?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和手术: 目前很多良性结节患者因为B超的某些特征或分级(如Bethesda III/IV类)而需要穿刺甚至手术。如果未来有这样一个血液检测,能高概率地“证明”结节是良性的,就能让很多朋友免除穿刺的紧张和手术的风险(如声音嘶哑、甲减、低钙等)。为诊断增加新武器: 它不能完全替代B超和穿刺,但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尤其是当B超结果不明确时,给医生和患者提供多一重参考。指向未来: 这为开发更便捷、创伤更小的甲状腺结节诊断方法(比如基于血液的检测试剂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向。费医生的解读与温馨提示:这项研究最让我振奋的是它展示了 “验血辅助诊断甲状腺癌” 并非遥不可及。特别是 TNF-β + bFGF 组合高达96%的特异性,意味着它在“排除”良性方面能力超强!但请大家注意几点:这是初步研究: 样本量相对较小(共58人),研究结果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人群中验证。目前还不能用于临床: 这项研究是探索性的,还没有形成标准化、商业化的检测方法。大家现在去医院还不能做这个检查。不能替代现有手段: 即使未来应用,它也不会完全取代B超和穿刺,而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补充,尤其是在降低良性结节误诊率方面。关注点在于“特异性”: 它的强项是更准确地识别良性(减少过度治疗),而在识别所有恶性(敏感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意味着可能漏掉一些癌)。因此,医生综合判断(B超+临床+必要时穿刺)依然至关重要。所以,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拿到甲状腺B超报告别慌张: 记住,绝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找专业的甲状腺医生(比如我 😊 )解读报告最重要。了解新技术,保持理性期待: 像这项研究一样的科学突破在不断涌现,未来可能会有更便捷、更精准的辅助诊断方法出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甲状腺结节。相信专业医生的综合判断: 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B超特征、结节大小、生长速度、个人史等)综合评估风险,决定是否需要穿刺或手术。不要仅凭一个指标或网上的信息过度焦虑。定期随访是关键: 对于暂时不需要处理的良性结节,遵医嘱定期复查B超非常重要。科学研究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为了让我们离“精准医疗、减少伤害”的目标更近。这项关于bFGF和TNF-β的研究,就像照亮甲状腺结节诊断迷宫的一束新光,虽然还在探索阶段,但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好工具,守护大家的甲状腺健康!  

费健 2025-07-02阅读量125